大學畢業是人生的重要事件,意味著從此步入人生的重要階段。假設人能活到九十歲,前二十多年為準備做事的時間,後二十多年主要是休息和等著走人的時間,隻有中間三十多年才是可以專心做事的時間。通常情況下,做事的時間為二十五歲到六十歲。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是否能把握人生的機遇,是否能夠有所成就,工作二十年就分出了上下,提前和押後都屬於特例。怎樣才能走好自己的職業之路?自古以來都是個難題,沒有誰能給出圓滿的答案。對於我來說,與別人談論人生是一件尷尬的事情,因為我自己還沒有成功,沒有資格為別人指路。一路走來,經曆過一些事情,成敗得失之後有些反思,說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也許不會有什麼害處。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有個人大學畢業後,為自己進行了職業生涯設計,奮鬥幾年卻一無所獲,感到很苦悶。趁著休假的機會,到深山裏請教高人。高人住在簡樸的房子裏,院子裏有個做飯用的土灶,上麵架著一把燒水用的大壺。由於離水源較遠,附近又沒有幹柴,不容易喝到開水。找到高人時,已近中午了。年輕人說明了來意,請求指點迷津。高人先請他幫忙燒點兒開水,然後再聊。年輕人先到遠處的河裏把大壺灌滿了水,順便撿了一些燒水用的幹柴,回來後開始生火燒水。可是,當水燒至半開的時候,幹柴卻用完了。隻好再去拾柴。這次他拾了很多幹柴,相當於上次拾柴的兩倍,可回來時太陽已經快落山了。當他繼續燒水的時候,灶裏的火已經熄滅了,原來半開的水也已經涼透了,隻好從頭開始。當燒好開水時,夜已經很深了。坐下來喝茶時,高人問了年輕人一個問題:“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幹柴,怎樣才能把水燒開呢?”年輕人愕然。高人自答道:“把壺裏的水倒掉一些就行了。”當晚,年輕人悟出了高人說的道理,第二天回去後重新設計了工作目標,並且在工作中彌補自己的不足,沒過多久就有了成功。
作者對這則“燒水”的故事進行了分析,強調了“人生目標不可定得太高”的道理。其實,故事的寓意不僅如此,至少包含了四層意思:一,不可好高騖遠或枉自菲薄;二,不可缺乏準備或準備過度;三,不可坐而論道或盲動冒險;四,要連續地努力,避免從頭再來。如果開始時準備充分,就不需要再次拾柴;如果燒水的過程中動腦思考,會發現幹柴數量不足,倒掉一些水或提前就近再拾些幹柴,最後的結局可能就會有不同。
人生似乎也是這樣。兒時接受家庭和社會教育,學習知識就是學習生活。一直到大學,主要是在進行著職業準備。假如不是為了從事特殊的職業,例如,不是從事科學研究或專業性很強的其他工作,大學畢業時所獲得的知識就已經夠用了。很多情況下,我們會發現學到的很多東西是用不上的,至少在眼前是用不上的。大學畢業後所承擔的工作,通常都是十分具體的,也是十分簡單的,所以顯得很枯燥,有時會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其實,工作就是這樣的,很少浪漫又富有激情的時候。很多人共同做一項工作,每個人隻承擔部分工作,而且隻承擔一小部分工作,每天周而複始地進行著重複而簡單的勞動。即使從事航天事業,具體到個人可能就是每天測量一組數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其他工作由別人承擔,不是誰想做就可以做的。
讀書和做事可能有聯係,但卻是兩碼事。學習做事,往往是學習做事的全部,由始至終、方方麵麵,把握的道理十分完整。在實際工作中,很少有人能完整地做一件事,通常隻能做一小部分,由很多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因此,可能學到了很多知識,但工作中能用上的卻不是很多。不僅如此,即使自己承擔的那小部分工作,也會經常遇到書上沒學過的問題,不僅因為實際工作中有些新鮮事,而且因為實際工作中的事情遠比書上說的更複雜。所以,大學畢業之後,幾乎所有人都需要重新學習,尤其需要在實踐中學習。很多人都知道那個釣魚的故事,漁翁想把釣到的魚送給看他釣魚的孩子,可孩子不想接受,卻想要漁翁手中的魚竿。其實,假如沒有機會去釣魚,魚竿又有什麼用呢?如果學會了釣魚,有竿沒竿都是一樣的,隻用釣線也可釣魚。
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是一件值得重視的事件,這意味著獲得了工作崗位,如同獲得了練習“釣魚”的機會,獲得了形成工作技能的平台。不管承擔什麼樣的工作,隻要不斷地練習,就會達到近似於自動化的狀態,這是讀書所無法做到的。不斷地重複,讓人覺得簡單而枯燥,但卻能參悟做事的道理,把事情看得更加通透,然後才會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講的就是反複認知後對道理的把握,然後一通百通。佛學中講“頓悟”,說的是突然覺悟,同樣離不開日常的修行。沒有日常對佛道點滴體認的積累,怎麼可能豁然開朗呢?日常的工作看似簡單,卻是人們修煉自己、提高自己、等待機會、把握機會的唯一途徑,應該具有耐心,不可等閑視之。
有的人缺乏耐心,不能忍受枯燥和寂寞,總想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以為隻有那樣才可能走上成功之路。於是,參加工作後不斷地跳槽,不僅使自己的忠誠品質受到別人的質疑,而且不斷地將自己以往的努力歸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開始,最後一事無成。我不反對重新選擇職業,隻是覺得重新選擇的次數不宜過多,尤其不應該有投機的心理,應該富於忍耐和堅持的精神。不管做什麼,隻要能做好,做到淋漓盡致的程度,都會把人推上事業的高台,通常用不著舍近求遠地尋覓。唐朝有個尼姑寫過悟道詩:“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偶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孔子說“道不遠人”,孟子反對“道在邇而求諸遠”,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即成功的道理就在人們身邊,用不著到遠處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