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有擋不住的誘惑,很多人會跟著走。一種商品的流行,一種養生方式的嚐試,或者是一種新的思想觀念,總會有人起身追隨,從而攪動起生活的波瀾。記得前些年洪昭光先生講的養生之道,最初是通過手抄本流行的,後來出了書,很多人去購買,並且在生活中遵循著去做,如同找到了健康的法寶。時隔幾年,很少再聽到有人提起,他老人家的名字似乎淡出人們眼界了。也許,還有人在踐行著洪先生的養生之道,但風行的階段已經過去,新的養生方法層出不窮,而且總有被很多人青睞的,於是又有了新的時尚。諸如前兩年的飲食排毒,還有剛剛興起的拔罐去毒,各領風騷一兩年之後,接下來就被新時尚所取代。究竟哪一種更加科學?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人深究。時尚的意義在於流行,流行時間的長短和正確性的多少並不重要。
改革開放不久,學曆和學位非常耀眼。有些沒有機會上大學和讀學位的人,千方百計地到學校裏鍍金,有的人還花錢去買學曆或學位,為的是增加個人發展的籌碼。結果,學曆泛濫了,學位也泛濫了,人們對學曆和學位的興趣也逐漸暗淡了。現在,還有在崗攻讀碩士或博士的,但人數的總量已經大大下降了,全日製的碩士和博士找工作成了難題,用人單位用人的標準也越來越傾向於綜合性指標。據官方報道,新一屆國家部委的領導,有的是博士,有的是碩士,有的還是中專學曆。例如,國家發改委主任就是中專學曆,這無疑引起人們的關注,表明國家在用人方麵的明確導向,即重在業績、重在能力、重在素質,學曆和學位成了參考性的指標。於是,挖空心思弄來學位或學曆的,在填寫幹部履曆表時顯得很謹慎,通常都隻填寫第一學曆,不像原來那樣大肆張揚了。
經常會收到名牌大學寄來的“領袖培養計劃書”,製作得非常精美,厚度像一本雜誌。開始時還簡單地翻翻,但知道自己成不了領袖,後來幹脆把它扔進垃圾桶,甚至連開封的事都懶得做了。我也曾追逐過時尚,被組織送到名牌大學攻讀學位。入學時經過了嚴格的考試,學習期間表現得也算很認真,而且確實有所收獲,但總是感覺得不償失。工作後讀學位就是這樣,所學的東西分為兩類:一是已經知道的事情,有些是親身經曆過的事情,再學一遍就是溫故,但知新不多,說好聽的隻是能把經驗或知識稍加係統化;二是以前不知道的,屬於新知識,或者說是以前沒學過的知識,大部分在實際工作中用處不大,花很多時間去學是瞎耽誤工夫。因此,我拿學位屬於浪費資源,既浪費了組織的資源,也浪費了學校的資源,而且還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如果不讀學位,也許能多做一些事情。
工作之餘,曾寫過一些小文章。有的是為報刊雜誌寫的,有的是空閑無聊時潤筆的。時下,出書也算是一種時尚,而且是一些沒文化的人裝成文化人的時尚。有些像我這樣沒什麼文化的人,在江湖上混事兒感到底氣不足,因此想把自己包裝成文化人,最好能把自己包裝成專家或學者,讓別人看上去覺得很有思想,像個貴族的樣兒。這樣,出書也就成了一種裝潢。
有些人出書,為的是虛榮,那書是誰寫的並不重要。有時也可以由別人捉刀,或者把工作中所謂的“講話”攢到一起,關鍵是要署上自己的名字,遇到熟人就簽個名、送一本。說到“對人有什麼教益”,實際上幾乎是談不上的。時尚嘛,重要的不在於實際作用,而在於符合時下的潮流,如同一陣風吹過去一樣,事後沒有誰太當回事,主要是自己逗自己玩兒。遵循習慣也是這樣,一方麵是因為許多人都這樣做或這樣想,如果自己不這樣就顯得異類;另一方麵在乎的是自己的感覺,遵循習慣覺得理所當然,就會感到踏實。習慣與時尚的不同在於,前者是大家一直這樣做或這樣想的,後者則是一些人當下所做的或者所想的,二者同樣基於從眾心理,隻不過存在著新舊的不同。遵循習慣是遵從舊例,既然大家一直都這樣,自己也這樣才顯得合理。追逐時尚是為了避免落伍,爭先是因為恐後,同樣是因為現在許多人都這樣,自己才會照此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