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資料介紹,列維坦是俄國19世紀下半葉最傑出的風景畫家。他出生在立陶宛山城基巴爾塔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是鐵路上的低級職員。幼年父母雙亡,生活沒有著落,12歲進入莫斯科繪畫雕塑建築學校半工半讀。18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從此以獨具風格的風景畫登上了俄國畫壇。1891年他30歲,正式加入巡回展覽畫派;37歲回母校執教,成為優秀的教授畫家。列維坦的風景畫一般以農村的平凡景色為題材,賦予大自然以特殊的涵意。他24歲時邂逅大作家契訶夫,與之成為莫逆之交。19世紀90年代,俄國的反專製運動日趨高漲,社會進步勢力異常活躍。在契訶夫的啟發下,列維坦接近具有民主思想的人物,使自己的風景藝術更具時代意義。在生命的最後10年中,列維坦作品的風格也有所變化,更加充滿了蓬勃的活力和對未來的憧憬。後來他積勞成疾,一度赴意大利、瑞士和法國考察、療養,接觸到了法國正在興起的印象主義外光畫法,這對他的畫風改變有一定的影響。從《白樺林》可以看到,列維坦在嚐試描繪陽光照在樺樹林的光感和空氣感,具有鮮明的印象派畫風。然而,就在創作的鼎盛時期,他的身體卻每況愈下,因心髒病發作,於1890年離開了人世,享年不到40歲。
列維坦的藝術生命雖然短暫,但他對當代繪畫藝術的影響很大。他是概括地再現大自然風景的典範,在世界風景畫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羅曼?羅蘭曾經這樣寫道:“人類應當用這種話提醒天才:‘你的藝術中間哪些是為我的?要是沒有,那麼我不需要你!’這種強製使藝術家第一個得到好處。當然,隻表白自己的大藝術家也有,但最偉大的總是那些心兒為全人類跳動的藝術家。誰要想麵對麵地見到活的上帝,就得愛人類,在自己荒漠的思想中是找不到上帝的。”現在,我不需要魯本斯的畫,因為我看不懂,未必真的就不需要。魯本斯之所以被譽為天才,一定有很多人能夠理解他的創作,並且需要他的作品。假如誰也看不懂,隻有畫家陶醉在自己的作品裏,那麼,這樣的“藝術”就十分可疑了!作為門外漢,我也有期待,即活著的藝術家,特別是那些塗抹幾塊色布就妄自尊大的人們,不要空談追求所謂自己藝術上的獨樹一幟,也不要遮羞般地聲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讓別人看懂,使別人覺得需要,這才是藝術家奮鬥的方向,也是藝術不朽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