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歧路花園(1 / 2)

常看到名人和大師們寫下的人生哲理,均有指點迷津的意思。人們因此而明確了奮鬥目標,並心滿意足地踏上征程。然而,對目標的堅持總是很難的,走著走著就偏離了方向,走在歧路上卻不能自知,甚至在走偏的地方流連忘返,不僅背離了自己的初衷,也辜負了大師們的諄諄教誨。看波赫斯作品的相關評論,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即時間和空間本來就是網狀的,岔路之後還有岔路,不斷地分離,也會不斷遞歸。向前和向後都是相對的,所謂的方向隻是心理上的,現實中可能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看來,人生就像在迷宮裏行走,明確一個方向不能說不對,但走起來很難保持既定的方向。那裏的道路九曲回腸,怎麼可能走出直線呢?與其為迷失方向而憂慮,還不如隨時隨地欣賞所遇到的風景,不必計較在直線上走了多遠。

波赫斯是一位阿根廷作家,被稱為20世紀最博學的作家。在1941年,他發表了《歧路花園》,這也是他的代表作。在他的作品裏,有一篇關於鏡像世界的隱喻,最為人熟知。故事的主人公在研究一個課題,無意間發現手中的《大英百科全書》第十版(紐約版)第二十六卷,竟然比其他版本多出了四頁!原來,這多出來的幾頁所介紹的內容,講的是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夢幻國度,包括它的曆史、地理、語文、建築、礦物、神學等各個方麵。這個現實中不存在的國家,一經報道即成為家喻戶曉的“真實存在”了。幾年後,才有人透露,原來這個國家是17世紀英國某地下會社虛構出來的國度。這個會社成員的後代,於19世紀初將它當作一項持續構建的寫作計劃,以至於到了20世紀,與此想象國度相關的周邊產品相繼問世,並風靡全球,似乎真有個這樣的國家。

平心而論,我沒有文學知識的功底,對文學作品也缺乏鑒賞力。在我看來,《歧路花園》是一篇非常混亂的作品,幾乎讓人理不出頭緒,看過幾段就不想再看下去了。可是,文藝評論家們卻津津樂道,說是“後現代主義”的代表。為此,看了一些關於波赫斯作品研究的文章,才知道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發展中的地位,所蘊涵的哲理是驚世駭俗的。有人做出這樣的評價:“波赫斯高舉文學魔鏡,照見有形的宇宙隻是幻影。人們透過語言、文化構建出來的世界,恰是鏡中的反射。這裏唯一真實的,恐怕隻有鏡子本身而已。”最令人驚訝的是波赫斯關於時空的見解,使我對以往“人生奮鬥目標”的許多說法產生了懷疑。他寫道:“時間不斷分叉成無數的未來!”他在作品中表達的邏輯,超越了人們日常理性思維的局限,確實非同凡響。

假如“時間不斷分叉”,時間就會變成可以並行存在的網,而不再是人們所理解的“單一的線”。這樣看來,每個人也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處於不同時間網線上的個體,因此也具有“無數的未來”。既然時空是可分的,這“無數的未來”就是並行存在的。不管我們在未來停留在哪一個點上,實際都是停在了無數個點上,因此有了無數的結局。如果回顧走過的道路,不僅不是一條直線,而且也不是一條曲線,而是無數條線在岔來岔去,使生命在時間上呈現出網狀。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波赫斯那樣的思維,因此也沒有波赫斯那樣的眼光。在我們瞻前顧後的時候,總是陷入線性的誤區,看到的不是直線就是曲線,反正是從一點運動到另一點的,因此就隻有了一種過去和一種未來,看不見自己其他的過去和其他的未來。假如看到的不能令人滿意,傷感就會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