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用不著老奶奶講過去的事情,中老年人都親身經曆了這個變化的時代。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許多事變得不一樣了。改變的不隻是物質生活,人們的精神世界也與日俱新。每天有新的詞彙出現,令人應接不暇。不上網、不出差、不與人交往,半年下來就恍若隔世。要了解眼前的世界,必須保持開放的胸懷,否則就變得孤陋寡聞。
新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包括人們常說的“70後”、“80後”和“90後”,可以算作新新人類。在老年人眼裏,他們像來自於另一個星球,看上去和先輩沒什麼關聯。特別是精神世界,似乎沒有多少遺傳。全新的生活理念,全新的生活方式,對享受的追求直來直去,對許多事情卻漫不經心。老一輩專注的學習、工作和愛情,在年輕人這裏似乎失去了應有的分量。沒興趣的東西就不去學,對工作不滿就跳槽,結婚後合不來就分手。即使說起來重要的事情,做起來似乎也隨心所欲、滿不在乎。
如果說年輕人不了解曆史,因此才有了今天的樣子,往往是不能自圓其說的。那些從曆史裏走來的中老年人,很多人不是也脫骨換胎了嗎?有些往事是難以忘懷的,那裏鐫刻著青春的足跡,會令人沿著記憶去追尋。然而,比較中會感到詫異的懸殊,甚至有一種斷檔的感覺。許多過去經曆的事情,今天想起來是匪夷所思的。光榮,形成於過去,會延續到現在,並照耀著未來,本來是不會因時光暗淡的。隻因為時代轉換得飛快,感覺上才變得十分遙遠,即使在記憶中依然閃光,也不如以前那樣耀眼了。
最近看到兩段博客文字,一段是鳳凰博客郭繼承寫的。他說:“恕我直言,我們今天的一些年輕人有兩種毛病需要注意:其一,在心靈深處缺少一種人文的關懷和慈悲。”“慈悲是一種大愛,能夠愛自己,也要愛別人,愛每一個生命。”“其二,過於強調自我。強調自我沒有錯,錯就在於強調自我的同時,不能夠尊重別人的價值!”“沒有大愛的人,不會有責任感,不會成為道義的擔當者和社會的良心。沒有多元共生的意識的人,不懂得尊重別人,也不會真正去學會理解和寬容。”
另一段文字是新浪博客香菱寫的:“談到年輕人,老輩的人都會歎氣,然後是一肚子的抱怨、牢騷……現在的年輕人,真的自私,不管大家承不承認,這種自私就是‘唯我獨尊’,真可怕,不敢想象。安逸的生活、和平的社會,無知自私的人們,未來會是一種什麼樣慘狀?”
比較而言,郭繼承說的是“一些年輕人”,顯得比較客觀;而香菱所轉述的老年人感歎似乎有些偏頗,因為他們感歎的是“年輕人”的整體。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文字寫於2008年5月,作者忽視了眼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