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的隱憂(1 / 2)

2007年,國家統計局全國首次工業企業創新調查的數據顯示:2004年到2006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專利申請的隻有2.6萬家,僅占規模工業企業總數的8.8%,不足一成。要知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占全國工業企業總數的20%,其產值占全國工業企業總產值的比重卻超過了90%。在我國近30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僅有2.6萬家有專利申請,無論如何都是個壞消息。

我國長期處於計劃經濟、國家主導的體製之下,缺少創新的環境,尤其缺少行之有效的激勵政策。人們固守著傳統的習慣,不僅很少發明創造,創新工作的也不多見。然而,改革開放30年了,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幾乎都把創新掛在嘴上,卻很少真正地落實在行動上。尤其是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居於經濟發展支柱的地位,肩負著民族振興的使命,為什麼如此因循守舊、缺乏活力呢?說到底,就是缺乏曆史的責任感和發展的危機意識,致使它們在新的環境下自覺或不自覺地沿襲著計劃經濟體製下的混事習慣,或者跟在別人的後麵亦步亦趨,即使有推動創新的政策,也不過是應景而已,很少有真正創新性的突破,導致國民經濟發展缺少深遠持久的內在動力,不能不讓國人為之汗顏!

再看看《財富》雜誌所公布的“全球最受尊敬企業排行榜”,沒有一個不是致力於創新的。無論是蘋果、微軟等新興行業的企業,還是通用、強生、寶潔、豐田、寶馬等傳統行業的企業,都是因為不斷地采用新技術和新方法,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了發展的困境,使競爭對手不能望其項背。例如聯邦快遞公司,去年推出了“智能包裹”業務,用於必須嚴加保護的業務,其中安裝有電子裝置,收發方都能隨時跟蹤包裹的位置、測量其溫度,如有損壞還能及時報警。再如“好事多”食品企業,原來在倉儲超市裏銷售2.75磅的烤雞,售價7.99美元;後來說服農場主飼養更大一點兒的雞,終於在去年推出了每隻3.25磅的烤雞,售價4.99美元,並賣出了4000多萬隻。這兩個企業在去年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於他們的創新。類似的創新還談不上發明創造,甚至用不著申請專利,但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引領著消費的方向,也推動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相比之下,我們那些高科技企業有多少新的發明創造?我們的傳統企業有多少產品和服務方麵的創新?

我國航天領域,聚集著不斷的創新成就,打破了西方世界的封鎖,助長著中國人的誌氣。其他行業的一些企業,也不斷解放思想、勵精圖治,開辟出了新的發展道路,走在了中國企業的前列,同樣贏得了人們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創造出了企業發展的未來。然而,更多的企業隻是把創新寫在紙上、說在嘴上或貼在牆上,並沒有落實到經營、生產、管理和服務的行動上,致使產品和服務幾年甚至幾十年一貫製,或者靠著壟斷地位維持著市場份額,在產品和服務的功能上,讓消費者感到了無生趣。如此下去,當國外有新產品湧入的時候,很快就會陷入絕境。看看我們的許多日用商品,不就是這樣悄悄地消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