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喜歡但丁的那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句話的道理並不深奧,但說起來令人自信、堅定,豪氣幹雲。它告誡人們按自己的意誌生活,不必在乎別人的眼光和閑言碎語,不要在乎惡意中傷和別人的嘲諷,有時也不要太在意那些好心的勸告,隻要自己認為是對的,就要堅持下去。
人生做事各有各的道理,如同道路有千條萬條,各有各的走法兒。最好的選擇是走在適合自己的路上,走在自己認為正確的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免不了與別人的路有交叉會合,有時相互碰撞和擁擠,爭先恐後有時也是難免的,因此會引發各種利益衝突和心理矛盾,遭遇別人的非議、攻擊、謾罵、妒忌和詆毀。假如你特別在意別人說什麼,並出手反擊傷害你的人,一定會消耗很多時間和資源。結果呢?非但不能改變別人,也很少能改變自己的處境,隻會耽誤自己的行程。因此,最好的辦法是不予理睬,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堅持走自己的路。這樣才會集中精力,離成功的目標越來越近。
當然,要真正做到“走自己的路”,不僅要拒絕那些通常意義上的負麵影響,如阻撓、排斥、中傷、仇恨等,也要拒絕許多善意的勸誡、讚美和參考性建議。因為,很多善良的建議同樣會有負麵的影響,不僅會動搖你“走自己的路”的決心,而且會把你引上別人的道路,甚至迷失了自己的道路。小人是各種各樣的,小人攻擊你的原因也是各種各樣的。但是,小人對你的影響卻是一樣的,使你不能專心致誌地走自己的路!不管他們用什麼樣的招術來影響你,也不管他們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都會增加你走路時的負荷,令你心煩意亂、意馬心猿,甚至會因此改變正確的路線,走向錯誤的目標。君子影響你,本意是好的,為的是幫助你走好未來的路。他們的有些建議可能來自於他們自己的經驗和認識,對於你來說,那些善良的建議屬於別人走路的經驗,未必一定是適合你的。假如聽得多了,也會亂心,最後會亂步,或者亂了對自己所走道路的認同,使你懷疑自己、無所適從,同樣會影響你的行程。
如果換個角度看,但丁的這句話就未必正確了,至少未必是完全正確的。對很多人來說,不是不想走自己的路,而是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裏。當人們不知道自己該走什麼樣的道路時,難免迷惘和彷徨,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走上別人的路,走著走著就會把別人的路當成自己的路。實際上,很少有人能自始至終地走在純粹屬於自己的路上。人生的路不是擺在那裏、等人們選擇的。人生本無路,因為行走,才有了路。走什麼路,的確需要選擇,但卻無法保證選擇得正確,更不能保證選擇的就是適合自己的路。既然人生的道路並不存在於行走之前,而是產生於行走之後,那麼,行走之前所進行的選擇,充其量不過是個行走的計劃,究竟可行還是不可行,一般都很難說。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行走過程中必須不斷地調整。
正確人生之路的開拓,取決於正確認識、正確選擇和正確行走三位一體、動態統一的努力。從設計的角度看,所謂“自己的路”,應該是那種既符合個人的主觀條件又符合他所麵臨客觀條件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生的道路關鍵在於走。與道路的選擇比較起來,行走的過程更加重要。隻有在行走過程中,才能實現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才會走出自己正確的人生之路。即使選擇了別人的道路,走過之後也就成了自己的路。隻要在那裏留下了足跡,就成為自己人生道路的組成部分。
每個人的路都是自己走的,但不可避免地受到別人的影響。走的路線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某些步伐可能走得好,也可能走得不好,但很少有人會完全重走別人的路。即使是師傅帶徒弟,師傅對徒弟人生的影響很大,但兩人走的路不會簡單地重合。假如徒弟的興趣、潛力本來可以成就另外一番事業,隻因當時不具備客觀條件,使他不得不跟著師傅走,我們會說他走了師傅的路。但從回望人生的角度審視,其實那就是他自己的人生道路。在主客觀條件製約下,他隻能做出當時的選擇。曆史是不能假設的,回顧人生時同樣不能假設。我們沒辦法擺脫別人的影響,也難免走上別人的路,但走過後就成了自己的路,用不著信誓旦旦地非走自己的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