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反思就業難(1 / 2)

據媒體報道,2007年5月29日,在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行“2007年北京地區畢業研究生供需見麵、雙向選擇會”,近800家單位共提供就業崗位17451個,吸引3萬餘名研究生前來參會。由於參加求職的人數過多,幾乎所有參展單位的展台上都堆滿了厚厚的簡曆。據記者初步調查,截至下午3點,一半以上單位收到的簡曆份數超過1000份,供需比至少50比1。記者采訪時發現,剛到下午2點,很多單位就不再接收求職簡曆了,一些單位因簡曆超額而提前撤展。一些求職者下午3點才趕到農展館新館,發現1/3以上大企業展位都已唱起“空城計”。

近些年來,畢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就業困難,而且有日益嚴重的趨勢。去年,中組部等14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切實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進一步加強領導,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做好當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然而,大學畢業生和研究生就業困難的問題並沒有因此而有大的改觀。不久前,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崗位缺口超過1400萬。國家有關部門統計,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比上年增加75萬人,增幅達22%左右,就業壓力進一步增大。

2006年12月3日,“2006北京地區畢業研究生專場招聘見麵會、雙向選擇招聘會”也在農展館舉行,當時招聘的結果顯示:企業大都需要本科生,而高校和科研機構絕大多數要求博士學曆。記得當時在場的智聯招聘職業顧問認為,當初(即2004年以前)大學生70%左右的就業率,使部分本科生選擇了讀研,但許多學生讀了研究生後,發現處於更尷尬的狀況,2007年畢業的研究生們將“風光不再”。有數據顯示,2007年畢業的大學生將達420萬人,其中,包括2003年第一批擴招的26.89萬名碩士生,也包括2004年全國高校紛紛推出“二年製”的碩士們。上個月末的“2007年北京地區畢業研究生供需見麵、雙向選擇會”,已經清楚地發出了警訊:2007年,將有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和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但願有關方麵能夠提前采取措施。

為什麼大學畢業生和研究生的就業越來越困難?難道真的是供大於求了嗎?顯然不是!如果說存在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失衡,也是一種結構性失衡,即高校所培養的人才有很多不是社會所需要的,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又是高校的培養不能夠完全滿足的。大學畢業生和研究生的就業之所以困難,首先在於畢業生本身,根本的原因則在於學校。就畢業生本身的情況來看,學用脫節的情況明顯,缺乏針對實際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更缺乏實際動手的能力。在學校學習或研究的知識,不著邊際的東西太多,很多與實際工作沒什麼關係。因此,目前高校培養出的學生,綜合素質不是很高,專業基礎也不是很強,就業時的工作與所學的東西則相互錯位,這就使短期內適應工作變得十分困難,用人單位不得不進行計劃以外的再培訓,或者隻好延長其對工作的適應期,從而使人才使用的成本增加。再加上許多大學生和研究生就業的期待過高,使很多用人單位不願意錄用,尤其不願意錄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