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反思就業難(2 / 2)

近日網絡調查顯示,今年已簽約的應屆畢業生中,47.1%的人月薪在1500元以下。這樣的薪酬標準是低於很多應屆畢業生預期的,而高於這個標準的要求,又很少有用人單位能夠接受。客觀地說,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很旺,需要的數量也大得驚人,隻是不需要現在這樣的學生,而需要的學生有很多又是現在的高校培養不出來的。我國高等教育對人的培養,雷同的課程比例很大,定向培養的時間很少,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都不是很突出。從社會需求來看,金融、證券、管理谘詢、法律、教育、醫藥、政府和公共事業等機構,對研究生的需求比較大。現在市場上有用人需求的,包括銷售、市場營銷、物流、電子商務甚至IT業等比較熱的行業,卻不需要研究生。在招聘會現場,有記者采訪了10家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主管。他們都表示,招聘人才更看重能力和經驗,學曆隻是一種參考。

可見,對就業而言,並非學曆越高越好。在現實中,研究生對工作單位的待遇要求不僅比本科生高,對招聘職位和個人發展的期望更大。可企業沒有那麼多高層的空缺職位,即使想到高層工作也必須從基層崗位做起。現在很多研究生一畢業就想得到公司的高職位,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學生的培養與企業的需求脫節,學校當然負有責任,歸根結底在教育體製。在英美等發達國家,高等教育麵向社會,根據需求設置專業和課程,很多學生是按照企業的需求培養的,企業對學校的決策有決定性的發言權。尤其在操作經驗和技能的培養方麵,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為什麼我們不能效仿呢?

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首先要轉變擇業觀念,把自己定位為普通勞動者,盡可能找到適合的崗位,而不是尋找最好的崗位。不僅如此,要認識到學校裏學到的知識的局限性和在實踐中再學習的絕對必要性,立足崗位塑造自己,在實際工作中重新確定專業方向,切不可過高自估、一廂情願,更不能背負起學校所學並使之成為前進的包袱,那會使自己喪失重新選擇的機會,甚至會耽誤一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學畢業生和研究生就業困難的形勢下,“讀書無用論”在校園裏麵重新抬頭。但調查顯示,公眾並不認為“學習知識”是沒用的,90.4%的受訪者認為“讀書有用”。同時,也有42.8%的受訪者認為“光有學曆和文憑沒用”,35.3%的受訪者認為“讀多少書找不到工作也沒用”。客觀地說,這些說法都是有道理的,也為學校和學生提出了應當重視的重要課題。自古以來,絕大多數人認識是一致的,即知識就是力量,讀書有大用處。問題是讀什麼樣的書和怎樣讀書,特別是讀書是否真地能增長才幹。如果讀的書脫離實際,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