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大地回春,身心都有暖融融的感覺。忽然想起那首唐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誰都知道,早春就是這個樣子的!回想起剛過去的冬天,冰雪成災襲擊了南方,數十萬人歸鄉受阻,有些城市的夜裏沒有了光明,有些城市因冰雪失去了活力,很多人被迫改變習慣生活,甚至失去了彼此間的聯係。同樣在那些風雪嚴寒的日日夜夜,良善之心激烈地跳蕩,無數人伸出援助之手,從國家領導人到解放軍戰士,從海外僑胞、港澳同胞到政府公務員、普通老百姓,像以往遭遇災難時一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讓困境中的人們在心頭燃起了希望之火。
災難過後,慈善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有人抨擊中國的富人,指責他們為富不仁;有人埋怨中國的社會,說它救助的形式單一;有人情緒偏激,恨不得再一次“打土豪,分田地”,來一場劫富濟貧的“革命”;也有很多客觀而理性的分析,使我們對中國的慈善事業充滿了期待。總體來說,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愛心,自古以來就講究仁愛,扶弱濟貧如天經地義,婦孺皆知、世代傳承。為什麼今天有這麼多人不滿?說起來原因是非常複雜的。這些年經濟飛速地發展,但文化的變革尚待時日。古代很多人都有愛心,但多數人缺少愛的力量,尤其缺少物質的力量。時至今日,許多中國人具有了奉獻愛心的力量,但卻不能充分地釋放。
慈善建立在愛心之上,但隻有愛心是遠遠不夠的。扶危濟困需要同情,更加需要力量的支撐。表現出力量有多種形式,主要的善舉無非是兩類:一是出錢,二是出力。前者表現為捐贈錢和物,或者提供錢和物的支持;後者則表現為出手相助、身體力行,不惜個人的時間、體力和精力,義無反顧,不求回報。每當災難來臨或者麵對弱小的時候,總會有人出手相幫,不管是出錢還是出力,都反映著舍己為人的精神,閃爍著人性的燦爛光輝。動物都是趨利避害的,隻有人類才可能無私奉獻。人是合群的動物,本質上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隻要能夠擺脫獸性,就會懷有悲憫之心,同類的苦難就會引發同情。這就是人心,也是善良之心。
不能不看到,現在有許多中國人在行善。有一種人,甘心地奉獻著個人的時間和精力,不是為了謀求物質利益,而是為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從而推動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們把這種人稱之為誌願者,他們都屬於行善之人。截止到2007年,中國誌願者已有8000多萬,占人口總數的7%,多為青年和在校的大中學生。十年來,中國各行各業的青年誌願者參加扶貧、教育、環保等社會公益活動已達1億多人次。不能令人滿意的是人數太少,經常性參加誌願活動的人也比較少。在美國,誌願者占人口總數的比例為30%到40%,已經工作的成年人和退休的老年人占相當大比例,誌願服務的科技含量很大,許多誌願者終身從事誌願服務。
在慈善捐贈方麵,海外和港澳台同胞們的捐贈是有目共睹的,多年來一直持續不斷。內地的富人也有行善的,隻是人數太少,貢獻不大。其實,慈善事業是大家的事業。如果用慈善來衡量社會的文明程度,那要看究竟有多少人有行善,包括看有多少人有捐助行為。中國有13億人口,如果平均每人捐出10元錢,彙集起來就是130億,再加上政府的各種救助款項及其他捐助,每年能幫助多少人啊?肯定會使很多人受益。尤其是那些先富起來的人,應該主動地回報社會,否則難免成為眾矢之的。難道是我們力不從心嗎?顯然不是!2006年,中國慈善捐款為100億人民幣。同年,我國的GDP為21萬億,慈善捐款不到GDP的萬分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