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慈善中國(2 / 2)

過去18年,許多人參與了解決貧困地區兒童失學問題的希望工程,總計捐款約30多億人民幣,可謂杯水車薪。如果把這點兒錢用於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隻夠在上海修4公裏地鐵。2004年,國內入榜的135位慈善家捐款總計9.85億元人民幣,約合1億多美元;而同期美國50名最大的慈善家捐款總額達650億美元。2005年,一份慈善公益組織的調查顯示,在國內工商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的企業超過1000萬家,有過捐贈記錄的不到10萬家。新華網曾刊登過一篇評論:“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富有人口占全國人口的20%,卻擁有全國財產總量的45%。另外,99%的企業從來沒有參與過慈善捐贈。”

美國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會”國家,具有很長的市場經濟曆史,慈善事業的運作方式比較成熟,大多數富人有慈善意識。我國的市場經濟起步很晚,富人們積累財富的曆史不過30年左右的時間,回報社會的意識還相對薄弱。在慈善事業領域,存在著不應有的壟斷。慈善機構大部分是官辦的,缺少成熟的運作機製,有籌款和執行合一的現象,善款使用的監督和反饋機製還不完善,因此不具有足夠的公信力,許多人信不過慈善機構,寧可自己偷偷地捐款,也不願意通過慈善機構。在慈善捐助的立法方麵,目前也存在許多問題,包括對納稅人的捐贈所實施的免稅額度,對捐贈人是缺少足夠吸引力的。

央視國際2006年曾經報道,中華慈善總會每年收到的捐款,大約有75%來自國外,15%來自中國的富人,10%來自平民百姓。在美國,慈善捐贈10%來自企業,5%來自大型基金會,85%來自民眾。比較而言,我國慈善捐款的構成還不盡如人意,慈善事業的宏觀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同時也必須看到,短短的幾年裏,我國的慈善事業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僅富人們捐贈的數額在增多,普通人的慈善意識也越來越強,慈善的行為越來越多。北京有媒體做過調查,在普通人中間,有回報社會意識的占90%以上。這樣的結果是令人鼓舞的,顯示出了中華民族本來所具有的的善良本性。慈善事業是大多數人的事業,隻要大多數人懷著善意,再加上行善條件的改善,慈善的中國必將來臨!我們有理由相信,那一天不會太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