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語的定意(2 / 2)

災難不是好事,沒人喜歡災難,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隻要不是白癡,就用不著別人來告訴我們,也用不著廢話去告訴別人。尤其像汶川大地震這樣的災難,山河變色、房倒屋塌,六七萬條生命在瞬間消失,無數家庭支離破碎,許多人將帶著傷殘度過餘生。尤其是那些可愛的孩子,還沒有來得及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留給親人們的隻有眼淚。麵對那一片片廢墟,有誰能不悲傷?災難麵前,麵對著受難者,善良的人們不應該隻有同情,也不應該隻有捐助,還應該幫助災民減少心靈的痛苦,並對未來產生希望,這也是我們對同胞的責任。說什麼“不要一次又一次將社會進步的希望寄托在國家的多難、同胞的生命上”,有誰這樣地寄予希望了嗎?當我們說“多難興邦”時,有這樣滅絕人性的意思嗎?很顯然,“多難興邦”的內涵中沒有這層意思,也不可能具有這樣的意思。如果不是因為偏執和狹隘,不可能有人往這方麵去想。

許多成語都有確定的含義,不管是出自於典故,還是經過漫長時間演化約定俗成,很少有模棱兩可的歧義。關於“多難興邦”,晉時劉琨在《勸進表》中說過類似的話:“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李鴻章在他的遺折裏也說過這個詞,即“竊念多難興邦,殷憂啟聖”。作為成語,說“多難”可以使邦國振興,並非主張“多難”是好事,也沒有排除災難後“失德”可能使國家衰落,隻是強調壞事可以變成好事的辯證意義,並且“把災難使人們團結一致”,使人們在苦難中奮起、勵精圖治等作為既定的前提條件,用未來的“好事”鼓舞災難中的人們,給他們以走出災難的信心和希望。

“為文不作媚時語,獨覓真知啟後人。”作為學者,不隨幫唱影、不阿諛權貴沒什麼不好,但也不能無視確定的事情去標新立異、嘩眾取寵。比如“多難興邦”,講的時候是離不開所處條件的,而且一定有確定的含義。拋開它在災難時鼓舞人心的內涵,做出鑽“牛角尖”式的狹隘解釋,並不能表現出學者的“勇敢”,反倒像“雞蛋裏挑骨頭”的詭辯,隻能使大家更感到“縹緲”,對抗震救災沒有任何幫助。看看汶川地震後全國上下的團結互助,就會認識“多難興邦”的道理,並對我們民族的未來充滿信心。相比之下,像許斌先生那樣貌似悲天憫人的“獨到見解”,才是真正應該“慎言”的,不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