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語的定意(1 / 2)

在春秋左傳裏,有記載在昭公四年,正值亂世,晉、楚、齊等諸侯國爭雄天下,楚靈王約晉平公會盟於宋,準備強行確立自己的盟主地位。為此,楚靈王遣椒舉為使,請晉國協助邀集諸侯參加會盟。晉平公本想拒絕,大臣司馬侯卻勸他答應下來,平公說:“晉有三不殆,其何敵之有?國險而多馬,齊、楚多難。有是三者,何鄉而不濟?”意思是說,我們有險要可守,又有優良的戰馬可用,齊國和楚國卻是多災多難。具備這三個有利條件,晉國可以所向無敵,有什麼好怕的?司馬侯回應:“恃險與馬而虞鄰國之難,是三殆也。四嶽、三塗、陽城、大室、荊山、中南,九州島之險也,是不一姓。冀之北土,馬之所生,無興國焉。恃險與馬,不可以為固也,從古以然。是以先王務修德音以亨神人,不聞其務險與馬也。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若何虞難?齊有仲孫之難而獲桓公,至今賴之。晉有裏、丕之難而獲文公,是以為盟主。衛、邢無難,敵亦喪之。故人之難,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於不暇,又何能濟?君其許之!紂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隕,周是以興,夫豈爭諸侯?”大意是說:“這樣想是很危險的。自古以來,想倚仗險要地勢、戰馬和鄰國的災難來取勝,是三種危險的事情。古代的聖王都是以盡力修養德行和上天交通,沒聽說他們會專門依恃險要的地勢與戰馬的。而鄰國的災難,也是不可猜測的。也許就因為國家多難,反而使國防更為鞏固,疆土更為擴大;也許因為國家無難,反而招致滅亡,失掉疆土。所以鄰國是否有難,一定不可任意猜測。”晉平公聽了司馬侯的話,便答應了楚王會盟的要求。

從這段君臣對話來看,司馬侯進諫時對鄰國災難的看法,盡管說得很婉轉,而且說的是可能性,但觀點的傾向性是非常清楚的,即災難可以凝聚人心,形成同仇敵愾的氛圍,從而使國防更加堅固,甚至會因此而擴大疆土,由此,演變出“多難興邦”的成語,強調災難後的振興,指國家多難使上下團結、奮發圖強,從而會促進邦國更加興盛。

2008年5月23日上午9時許,溫家寶總理到四川綿陽,先後去北川中學安置點以及綿陽災區九州帳篷學校,看望已經恢複教學的師生們。在高三一班,溫家寶在黑板上寫下四個字:“多難興邦”!他說,我們要記住這四個字,相信經受過災難的同學會更加努力。有了孩子們,教育在繼續,民族就有希望。溫家寶對聚集在操場上的師生們說,在地震剛發生的時候,我曾經要求大家要鎮靜,要充滿勇氣、信心和力量。現在我希望大家要麵向光明的未來,昂起倔強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梁,向前、向光明的未來前進!讓我們記住這次“5?12”大地震,記住你們生長的北川吧,記住你們學習的北川中學,這樣你們就會懂得生活如同道路一樣,不是平坦的,是崎嶇不平的,在生活的過程中,不僅有困難,甚至有災難。但是,人,特別是青年人,是我們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希望。今天看到孩子們,我們就看到了震區的希望,看到了國家的希望。

在總理這次災區視察之後,網上熱議“多難興邦”,絕大多數人受到了鼓舞,從災難中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也許是完全出於好心,有人對“災難興邦”的提法有所質疑。一位叫許斌的作者,寫了一篇評論性文章,題目叫《麵對震災請慎言多難興邦》,發表在漢網的長江日報。在文章中,他先講了“多難興邦”的出處,也就是《左傳?昭公四年》晉平公和司馬侯的那段對話。遺憾的是,他強調“多難與興邦之間,並沒有必然聯係”,認為“真正與興邦有必然聯係的,是‘修德’,而不是多難”。他在文章中寫了這樣的話:“災難,就是災難,數萬同胞在瞬息間離我們而去,悲傷,為了我們遠去的同胞,讓我們純淨地悲傷。不要說什麼‘多難興邦’,不要將過多悲傷以外的意義強行賦予悲傷,不要一次又一次將社會進步的希望寄托在國家的多難、同胞的生命上,這樣的代價,我們支付不起;這樣的寄望,多麼懦弱、多麼縹緲。”按理說,對同一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本來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尤其是麵對災難的時候,大家的悲傷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悲傷?“純淨地悲傷”是什麼樣的?難道就隻有號啕大哭嗎?俗話說:“天災不由人,抗災不由天”!災難之後應有的態度,應該是振作精神,戰勝災難所帶來的困難,尤其要樹立起必勝的信念和對重建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對於受難者來說,這可能是“悲傷以外的意義”,但卻是他們眼下生命裏核心的意義,也是他們活下去的全部意義。死亡,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但隻要活著,就要活下去,就必須懷著悲痛站立起來,並重新走上生活的曆程。國家和個人是密不可分的。國家有強大的希望,個人才會覺得有依靠,對未來的生活才會有信心。怎麼能說是“以外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