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公平感(1 / 2)

在企業裏,經常聽到人們談論公平,有些人因為感覺到不公平而產生憤怒,主要表現在利益分配方麵。當人們麵臨著發展的機會時,有的人會得到機會,有的人則得不到機會;當麵臨提職提薪的時候,有的人能升官或增加收入,有的人則得不到這些好處;當有了好的工作環境時,有的人能如願以償,有的人則原地不動;當有了學習、進修或出國考察的機會時,也會有哭有笑、有喜有氣。總之,因為資源有限、機會有限,不可能做到人人滿意。就是那些得到機會、得到利益的人,有時也未必是心滿意足的。為什麼呢?第一,可能確實因為企業在資源和利益的分配方麵存在不公平,掌握分配權力的領導們處事不公,總要分出個親疏遠近,於是就難免有人感到不公平;第二,可能是因為有些人存在著心理偏見,把成功歸結為自己的努力,把失敗歸因於環境的作用,包括歸咎於企業不公或領導不公;第三,可能是因為在縱向或橫向對投入與產出進行比較,以為投入和產出不對稱而產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進而形成攀比的心理。

心理學方麵的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把自己的能力、精力、體力、資曆、學曆等看成自己所擁有的“資本”,工作時把這些“資本”投入進去了,於是期待有相應的產出,包括物質的回報,也包括精神的回報。在實際生活中,人們至少做三種比較:一是比較自己的投入和產出。如果認為自己投入的多而產出的少,就會產生不公平感,即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很少有人因為感覺到自己投入的少、產出的多而產生不平衡。即使有少數人有這種認識,也隻有正直的人才覺得自己占了便宜,並因此而過意不去,產生不公平感;有些覺得占了便宜的人,往往在心裏滿意,背後偷著樂,嘴上卻大叫自己吃了虧,依然罵企業分配不公平。二是把自己投入產出的比值與別人投入產出的比值進行比較。如果認為自己比別人投入多或投入一樣,產出卻和別人一樣或者比別人少,也會產生不公平感,認為自己吃了虧、領導瞎了眼。有時認為別人不如自己,認為別人不該獲得現在的那份回報,也是這樣比較的結果。通常,這樣比較很少產生相反的結果,即很少有人認為自己投入少、產出多。三是把自己現在投入產出的比值與自己過去投入產出的比值進行比較。如果認為自己現在投入的比過去多或者和過去一樣,產出的卻和過去一樣或者比過去少,也會產生不公平感,認為今不如昔。

當人們產生不公平感時,有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采取某種行動,力求緩解自己心理的不平衡,企圖改變自己所感覺到的不公平狀態。於是,輕則發牢騷、罵領導、貶損自己所在的企業和團隊,重則減少投入、消極怠工、出工不出力;或者妒忌他人、製造矛盾、破壞團結;甚至產生過激的行為,破壞公物或工作,違反職業道德規範和企業規章製度,或者辭職、跳槽,改換門庭,有時還會產生犯罪行為。

當然,也有對不公平狀態持積極心態的人,例如,懂得“盡善難求”的道理,或者因此而對自己進行重新評估,或者建議企業改變現狀,或者繼續努力以便做得更好等等,所有這些表現都是在用積極心態抑製消極的情緒,也可以達到疏解不滿、自我平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