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博士的尷尬(2 / 2)

通常情況下,從小學開始,一直讀完中專或大學,獲得的基礎性知識也就夠用了。如果不是去從事專門的研究,讀碩士、博士就沒多大意義。尤其是現在,處於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天產生巨量的信息,每個行當的知識都更新得很快。在許多領域裏,耗費幾年時間讀完博士,學到的東西卻沒什麼生命力,畢業沒幾天就已經過時了。尤其是時下的人文科學,要做到博學,無需去學校,邊工作邊自學就可以做到,戴上個博士帽未必就一定獲得了很多有用的知識。現在許多企業為什麼不願意接收碩士和博士?一方麵是因為學校裏的教育學用脫節,另一方麵因為碩士和博士們的求職期望超越了現實。現實是什麼樣的呢?對於許多企業而言,大都很在意人才的實用性,不僅在意專業知識的實用性,而且在意人才對企業可能的忠誠度。那些管理專業的碩士和博士,也包括其他專業性很強的碩士和博士,在學校學到了很多知識,其中有許多是不靠四六兒的,沒有多少實用的價值。他們所知道的東西,在書裏或網上都可以找到,對於如何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許多人卻是一無所知。而且,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的人,往往自視甚高,對待遇有很高期待,對職務晉升的需求也很迫切。因此,他們中有些人好高騖遠、急功近利,缺少紮紮實實工作的耐心,也容易受到外部各種利益的誘惑,對崗位和企業的忠誠度很低。

現在,碩士和博士遍地都是,中專和大學畢業生多如牛毛。這就使企業有了很大的選擇餘地,而且不在乎誰來誰走。如果說企業珍視人才,主要的是那些行家裏手,根本輪不到剛畢業幾年的碩士和博士們。嚴格的意義上說,學曆和學位隻標示著過去所接受的學校教育,和人才的概念扯不上多大關係。誰是人才?誰不是人才?衡量的標準是工作業績,而不是學位和學曆。有的人也許中專畢業,但在企業裏工作了許多年,因此成了某方麵工作的行家裏手,那他就屬於企業的人才,也會得到企業應有的重視。相比之下,有的人具有博士學位,或者具有博士後學曆,但在工作中沒什麼建樹,或者沒什麼突出的業績,怎麼可能得到重視呢?如果有一個人,企業裏有他不多,沒他不少,就很少有人會在意他的去留了。如果說曾經被寄予過希望,那也是因為猜想他可能具有某方麵的潛能,因此也才有了人們的某種期待。實踐能顯示出孰輕孰重,因而反映出才幹的真偽和大小,很少企業領導人會被學位和學曆所惑。希望那些正在學校裏苦讀的碩士和博士們,不要過分在意自己的學位和學曆,盡可能做到內外兼修、點麵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