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博士的尷尬(1 / 2)

“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當下博士等高學曆人才在社會生活中麵臨尷尬的原因。

從社會分工而言,專業教育絕對是必要的。社會需要各種“機器”,就應該培養出各種專業人才。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專業,隻要奮發圖強,再加上聰明和悟性,都可能登上事業的峰巔,或者在群體裏出類拔萃,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成功。同時,不管投身於什麼專業,作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都會麵臨著許多同樣的問題,所以也就需要一些同樣的知識。這些知識是超越專業的,或者是所有專業共同需要的,有些甚至與專業無關。如果不能獲得這樣的非專業知識,不僅會影響到人才的專業發展,而且會影響到日常的生活,有時會影響到社會責任的擔當。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機構肩負著和諧教育的責任,設計課程時要突出專業,同時也要顧及受教育者個體的和諧發展。更重要的是每個人自己的學習取向,既要避免樣樣通又樣樣鬆,也要注意到知識的平衡性。在獲得知識的時候,既要統籌兼顧,又要有所側重,力求做到點麵結合。

所有的過來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學校裏學到的很少是有用的,有許多知識的用途都不是很明顯。實際上,學校教育隻是打基礎,如同把前人走過的路再走上一遍,基本上都是“道聽途說”。聽來和看來的自然是有益的,自己再經曆時就有了借鑒,自己做事時能想起別人曾經是怎麼說的,總比腦袋裏一片空白要好。聽得多了,看得多了,也會掌握到一些思想方法和做事的方法,開啟對未來探索的道路,這對成長階段的人來說,重要的意義不言自明。不過,紙上的東西總有簡單化的傾向,不像現實中那樣鮮活。凡事隻要沒有親身經曆,要想真正地弄懂非常難。世界上很少一樣的人,也很少一樣的事,道理能一樣就很不錯了,有時不去經曆是看不清的,當然也看不全、看不透。即使身臨其境,有時也難免片麵性、表麵性和膚淺性,何況完全地置身事外呢?因此,學校的教育是必須的,但還不夠。無論是專業知識的教育,還是非專業知識的教育,能夠給人們的隻是一點點,其他的還需要在生活中去了解,包括在生活中自己去有針對性地學習,也包括結合實踐向書本學習。那些曾經學到的東西,枯燥單調、無血無肉,隻有放在生活中加以理解,才能夠真正地豐富起來並獲得生命。尤其是那些非專業知識,包括社會生活的很多知識,本來就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其中的規律也不像自然現象表現得那樣穩定和相對簡潔,不僅認識起來很困難,要想把握就更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