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於十年二月,於役歐洲,親加考覽,長途萬裏,所懷百端,即紅海舟中,草致章炳麟書,曆陳國會之亂政,而謂:“有人民神聖、國會萬能諸說,稗販政治者流,得以奔走張皇,莫能頌言其非。惟兄集中有《代議然否》一論,造於遜清末年,主不設國會。其說建於未立本製之先,始為人人所不能言,中為人人所不敢言,卒為人人所欲言而不知所以為言,此誠不能不蒲伏於兄先識巨膽之下,不勝歡喜,深用自壯者也。”既抵英倫,曆訪其文人政士,而小說家威爾思、戲劇家蕭伯訥,皆於民治有貶詞。威爾思約士釗赴其鄉園,納涼池畔,從容談及中國國政,慨然曰:“民主主義,吾人擊之使無完膚,隻須十分鍾耳。但其餘主義脆弱,且又過之,持辯至五分鍾,便是旗靡轍亂,是民主政治之死而未僵,力不在本身,而在代者之未得其道。世間以吾英有此,群效法之,乃最不幸事。中國向無代議製,人以非民主少之,不知曆代相沿之科舉製,乃與民主精神深相契合,蓋白屋公卿,人人可致,得非平等之極則?辛亥革命,貿然廢之科舉之廢不待革命,威氏之言微誤,可謂愚矣。吾欲著一書曰《事能體合論》,意在闡明何事需用何能,何事始為何事,事能之間,有一定之揀選方法使之體合。中國民治,其病在事能之不體合也。”
為太息者久之。而蕭伯訥之所以語士釗者,意尤恢詭。其言曰:“能治人者始可治人。林肯以來,政壇有恒言曰:‘為民利由民主之民治。’然人民果何足為治乎?如劇,小道也,編劇即非盡人能之。設有人言‘為民樂由民編之民劇’,語之不詞,至為章顯。蓋劇者,人民樂之而不審其所由然。苟其欲之,不能自製,而必請益於我。惟政府亦然。英、美之傳統思想,為人人可以治國。中國則反是。中國人而躋於治人之位,必經國定之試程,試法雖未必當,而用意要無可議。今所當講,亦如何而使試符其用耳。”士釗又以所為《業治論》質正於群家潘悌,潘悌舊為工程師,乃樹立基爾特社會主義之先覺,而倡業治以矯巴力門製者也,則詔於士釗曰:“中國自立代議製,政事棼不可理。蓋所謂代議者,並未嚐代人民而議,且以選區如彼其遼闊,凡所以為選者,其權例操於少數黨人之手,此曰代表,詞直不通。以此之故,凡政客下選區為演說,其政綱類由自擇。人民於不自我起之爭論中,迫而指名一造,代己謀國,而其爭論又為性至複,非深知其內容,是非莫明,即深知之矣,所列問題,每浮偽不切事情,無關民福,選民縱英爽能斷,亦無所用。
要之黨人所標政策,徒於己黨朋分政權而見為利,以雲利國,直去萬裏。彼輩初挾理想而學為政,而一例以騎牆派終,非無故也。蓋選區之分劃,絕不與實際相符。試思一區之中,利害百出,包舉於一人之身,如何可能?吾英謀矯此弊,因有基爾特製之創議。斯製非他,即所以連政治於實際者也。夫代議製之虛偽,以機體不立,故基爾特首祛是病,乃舉一國之人,類聚而群分之,如此為分,其最自然之尺度曰業,誠以業者,人所相依為命者也。彼談國政,恒不免於無意識,而本業夫惟不談,談則不離乎意識者近是。何以故?問題較簡,而己與之相習故。自有基爾特運動以來,發軔於英倫,風靡於歐美大陸,使言政之家,論思一變,蓋以其說深抵巴力門製之創痛。而予意尤以中國為饒有施行業治之機會。蓋所謂七十二行,氣力不足而行會未亡,以新治加於其上,為勢甚順。中國果其實行,尤且得促西方之反省,使奉為矩範,起而效法。此征於今日西方人心之大覺,予語良非泛然。何也?以其厭惡今製,信念全失,思古幽情,油然以生,舉凡生活方式,使人由之,心差安而理差得爾。然吾之基爾特,於資本製未興以前即已消失,今以業治期之,宜先有準備工夫以資過渡。
是何也?即計議資本如何可去,而基爾特如何可複也。中國斫喪未久,猶有存焉者,而在西方,則不反而求諸過去,不可得見也。”潘悌持之以正言莊論,威爾思、蕭伯訥出之以嬉笑怒罵,而要歸於然否代議則一,於是士釗之政治信念全變。遂返國,道出法之裏昂,而吳敬恒方為裏昂大學校長,士釗論議文章,敬恒所重,每謂寶山張嘉森君邁曰:“章行嚴之一骭毛,無非佳者。”至是邀講演。將登壇,有粵生起指士釗大罵,詞不可堪,其大指影射粵軍政府,無關問學。橫逆之來,士釗默爾。而敬恒噤聲拊掌,不知所出。粵生興盡自去,僅乃得講,私詢知為陳炯明黨也,炯明資之來校,同伴凡數十人。時惟粵生多金,校費從出,號貴族,故跋扈如此。士釗私心自計,不審敬恒平日馭貴族何術者。後數月,諸生哄而驅敬恒,布詞醜詆,敬恒則大憤,絕去,歸國以後,誓不更與辦學事。私居聚議,每嚴顏斥若輩青年無望,恨恨不已。然敬恒持論大廷,建言新聞,則又大神聖而特神聖其新中國之新青年者,壹是有褒而無貶,有書而無但,且製為通律曰:“學生與教習鬥者,學生必勝,猶之人民與政府戰者,人民必勝。”藉是長養天下學生暴動,曾不動色,士釗嚐引以為怪焉。
士釗之歸國也,會曹錕以直隸督軍脅總統黎元洪而逐之。其大將吳佩孚練兵洛陽,申討軍實以為奔走禦侮之臣。曹錕彌洋洋自得,又欲借重議士餌誘以選為總統。士釗既未甘以自貨,遂遁而之滬,橐筆已久,輒複思動,既為《新聞報》有所撰述,其尤著者,曰《論威爾遜》、《論列寧之死》、《論麥克道納內閣》、《農治述意》,皆為時所稱誦。士釗自以《甲寅》得大名,益油然生嗣興前跡之思,名仍《甲寅》,刊則以周,招資授事,計議粗定,而軒波以大起。江蘇督軍齊燮元用吳佩孚之命,起兵以逐盧永祥於浙江,吳佩孚自將大軍出山海關以攻張作霖,馮玉祥隨吳佩孚出師而有貳誌,取間道歸以襲北京,取曹錕而幽諸,殺其嬖人李彥青,遂與張作霖聯軍以夾擊吳佩孚,盡俘其眾,欲推一人以主國事。段祺瑞既失職居天津,圖起用事,而以士釗能文善論思,有聲南北,請以為謀主,士釗乃置《甲寅》周刊不論而奔命以赴,與祺瑞左右謀以何道而起,士釗曰:“吾向主毀法造法,逆料有一時期,約法既壞,新法未生,總統舊稱無所用之,非別立一名不可。
以前軍務院之撫軍長,及軍政府之總裁,獨是一隅自限之號,建位北京,軍民並治,取義當有未同。因念西史紀元前,羅馬初設民主,署曰公薩,譯家如嚴幾道、林琴南均取吾籍‘執政’兩字當之,宏義雅名,向往彌切。曹錕竊國,黎黃陂移節上海,議立政府,愚不取法統說,以臨時執政製進,議雖未成,而竊以為段公再起,誼必出此。”於是段祺瑞以執政建號,開府北京,遂以士釗為司法總長,尋兼教育總長,自以習熟情偽,奮欲更張,於是奐然號於眾曰:“吾國興學許久,而校紀日頹,學績不舉。學生謀便曠廢,致倡不受試驗之議,即受試矣,或求指範圍,或脅加分數,醜跡四播,有試若無。為教授者,以所講並無切實功夫,複圖見好學生以便操縱,虛應故事,亦固其然。他國大學教授,在職愈久,愈見一學之權威,而吾國適得其反。夫留學生初出校門,講章在抱,雖無成業,條貫粗明,而又朝氣尚好,汙俗未染,驟膺教職,彌覺兢兢,此類人選,他國至多置之研究院內、助教室中,而在吾國則為上品通材,良足矜貴。何校得此,生氣立滋。過此以往,漸成廢料。新知不益,物誘日多,內諂學生,外幹時事。標榜之術工,空疏化為神聖;獷悍之氣盛,一切可以把持。教風若斯,誰樂治學?北京八校,教授多至數百人,年耗庫款,少亦二百萬元以上,歲終至五百頁可讀之書,三年可垂之籍,以登學府而版國門。獨念吾華號為文化古國,海通以還,學術途徑益形擴大,除舊籍所當加意整理外,近世應用科學及各邦文史、政俗種種著錄,為學子所萬不可忽者,所涉尤繁。使先輩講學之精神,得存一二,今時述作,將百倍於古而未有已。
乃自上海製造局倡議譯書以還,垂四五十年,譯事迄無進步,而文字轉形蕪俚,所學未遑探索,鸞刀妄割,謬種流傳。無其書,有斯文將喪之憂。有之,轉發不如無書之歎。昔徐建寅、華蘅芳、李善蘭、徐壽、趙元益、江衡輩,所譯質力、天算諸書,貫通中西,字斟句酌,由今視之,恍若典冊高文,攀躋不及。即下而至於格致書院課藝,其風貌亦非今時碩博之所能幾。以雲進化,適得其反。髦士以俚語為自足,小生求不學而名家。黃茅白葦,一往無餘,學者自捫,寧誠不怍。而為之學生者,讀西籍,既乏相稱之功能,質本師,又乏可供之著述。幾紙數年不易,破碎不全之講義,屍祝社稷,於是出焉,此雲興學,寧非背道。且也大學為學術總集之名,猶之內閣為政治總集之名。內閣有長財政者,不聞稱財政內閣;有長司法者,不聞稱司法內閣。今大學宜講農工業,竟自號農業大學與工業大學;大學宜講法律、政治,複自號法政大學。甚至師範、美術,文科中之一部耳,亦分別獨立,各稱大學。幹為支滅,別得類名,邏輯所不能通,行政所大不便,部落思想,橫被學林,卒之兼課紛紜,師生旁午,學統盡壞,排媢風生,欲求首都有一宏深精進條幹分明之大學,與倫敦、巴黎競爽,俟之百年,將亦難得。欲圖易俗,乃畫三策:
一、本部設考試委員會,仿倫敦大學成例,學生入學畢業諸試,概由部辦。
二、本部設編譯館,要求各大學教授通力合作,優加獎勵,期於必成,務使期年之間,有新著數十百種,布之黌舍,辭理並當,饜人取求。
三、合並八校。
驟議之日,士釗持說侃侃,無所避就,莫之能難。然而風聲所播,詬謗乃叢,部試諸生,青年自視為大逆不道,先生長者,陽持靜默而陰和之,潛勢極張。宏獎著述,竟訛傳為甄別教員,不加考詢,頑然抗議;合並八校,施受之間,暗潮不可終日。士釗又以其間綞刊《甲寅》,論列時賢,於吳敬恒、胡適之倫,多所譏切,好惡拂人,彌以叢怨,而五月七日之事起。五月七日者,歲歲以紀念愛國為循例者也,惟警廳以歲必滋事,禁止遊行,谘請教育部,轉知各校。士釗亦未照辦,黠者乃造轉知一文以揭於報,且甚其辭曰:“摧殘教育,阻撓愛國。”於是學生大恨,以為“不撲殺此獠,賣國賊其何所懲”。建旗呐喊以趨魏家胡同十三號,欲得士釗而甘心焉。士釗遁,而毀其室也,士釗既知其後有大力者負之而趨,未可深究,則置不問,而獨居深念,意忽忽不樂,因吟白香山孤桐詩曰:“直從萌芽拔,高見毫末始。四麵無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當如此。”孤桐孤桐,人生如此,尚複何恨,因易字孤桐。其時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逐其校長楊蔭榆。蔭榆至,則持木棍磚石,叫罵追逐,無所不至,撕其布告,而易以學生求援宣言。北京大學學生從而應之,聲生勢張,男女嘯聚,鎖閉辦公室,把守校門,阻止校長、教職員不許入。諸生跳梁於內,校長僑處在外。士釗大怒,請於段祺瑞曰:“士釗少負不羈之名,長習自由之說,名邦大學,負笈分馳,男女同班,亦嚐親與。所有社會交際,兩性銜接之機緘締構,一一考求,其中流以上之家,凡未成年之女子,殆無不惟家長、阿保之命是從,文質彬彬,至可愛敬。
從未見有不受檢製,竟體忘形,聚嘯男生,蔑視長上,家族不知所出,浪士從而推波,偽托文明,肆為馳騁,謹願者盡喪所守,狡黠者毫無忌憚,學紀大紊,禮教全荒,如吾國今日女學之可悲歎者也。以此興學,直是滅學。以此尊重女子,直是摧辱女子。釗念兒女乃家家所有,良用痛心。當此女教絕續之秋,宜為根本改圖之計。不如查照馬前次長處理美術專門學校成例,將女子師範大學停辦解散為便。”祺瑞可其請。部令一出,士論嘩然。於是號稱代表九十八校之學生聯合會,登報以聲討士釗之罪曰:“章士釗兩次長教,摧殘教育,禁止愛國,事實昭然。敝會始終表示反對。乃近日複受帝國主義之暗示,必欲撲滅學生愛國運動而後快。不特不謀美專之恢複,且複勾結楊蔭榆,解散女師大,以數千女同學為犧牲。此賣國媚外之章賊不除,反動勢力益將氣焰日高,不特全國教育前途受其蹂躪,而反帝國主義之運動亦將遭其塗毒矣。故敝會代表九十八校,不特否認章賊為教長,且將以最嚴厲之手段,驅之下野。望我國人其共圖之。”誦者同然和之。北京大學教授李石曾會士釗於廣座,攘臂起曰:“餘本不欲言。惟今日京師女學,有一極悲慘之紀念,頗欲藉以警告教育當局,使知女子師範大學學生,有為警察毆傷者若幹人,其導因為外交問題,其表見為摧殘女學,如此痛心之事,演於首都,已成之國學而不能保,何暇計及地方私立女學之成毀盛衰乎!”語甚悲壯,合座動色。士釗從容詰之曰:“石曾所稱警察毆傷女生若幹人,果何所見而雲然乎?石曾曾身親焉否乎?若僅以告者為憑,則凡來教部駭告,及所告負責任之呈報,遮得君言之反,當日警察,蓋絕未敢侵學生,徒見學生紛持木棍磚石,追逐校長,而為從中調解而已。以北京學界見嫉之甚,保護弱者聲浪之高,而女師大又向為一切教聯、學聯休戚與共之大彀,豈有女生傷及多人,事越三日,並一紙聲訴書而不得見,而魏家胡同十三號之門庭,複寧靜乃爾矣乎?石曾平旦視愚,豈求摧壓學生以為己利者哉?諸君抹殺事實,廣構虛詞,鳥瞰先機,務鋤異己。狙使血氣未定之學子,恣為一切壞亂之秘謀,此其用心,直不使有讀書種子留連京府。董理教務,以氣類之相感,為學問之遠圖,而寧禽視鳥息於軍國官僚之下,伺其顏色,倚為奸利,偶有衝激,尋釁有名,而凡手持毛瑟,或腰帶指揮刀者,諸君乃立為第二天性所暗示,不複正覷,而惟使夙稱同類同情,決不肯濫用政力侵淩學府者,不複有旋足吐氣之餘地。以愚不明心解,苦昧其故,石曾思之,亦能示我轉語否乎?”石曾無以應也。於是吳敬恒揚言於眾曰:“整頓學風,宜也。顧章行嚴何人,足言整頓學風乎?足解散女師大乎?若蔡孑民,斯可矣。”蔡孑民者,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也。兩公既高名宿學,不快士釗,沸騰群口。而士釗又以司法總長審查金佛郎案而予通過,事發,士論益嘩,以為夥同受賄有據,再毀士釗之室,肆力而搗,盡量以攫,卒掃聚所餘,相與火之,呼嘯千百眾,學生十餘人為之發蹤指示,自門窗以至椅凳,凡木之屬無完者,自插架以至案陳,凡書之屬無完者,由笥而椸,無鍵與不鍵,凡服用之屬無完者,蕩焉盡焉,以得肆誌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