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發展戰略的涵義
關於學校發展戰略涵義有兩種代表性定義:一種認為學校發展戰略是圍繞發展性目標,同時又兼顧基礎性目標而設計的學校發展綜合性方案;另一種認為學校發展戰略不僅僅是學校發展方案,而且還是創製發展方案並確保這一方案產生效果的活動或過程。
兩者相比較,本書更讚同後一種觀點,但在“方案”與“過程”的向度上,我們認為學校發展規劃本質上是“過程”。過程性是學校發展規劃的本質屬性。將學校發展規劃歸結為“過程”,有利於促進學校發展,也符合計劃範疇概念的演進趨勢。“方案”是預先的設想或記錄該設想的文體,是人們腦中的或寫在紙上的東西,是可能性的東西。將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顯然不能僅僅求諸可能性本身。
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麵來理解學校發展戰略的涵義。
(1)學校發展戰略是一種思想方法。學校發展戰略是關於學校未來發展的係統思考,涉及對學校發展基礎的理性分析,對學校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的發展理念與目標的定位與選擇,以及對發展內容、步驟及其保障監控措施的總體籌劃。
(2)學校發展戰略是一種管理模式。學校發展規劃通過積極尋求專家的指導、校內外力量的廣泛參與以及營造一個有利於發展的文化環境等管理措施,努力達成預期設想。因此,從這一角度看,學校發展戰略是一種管理模式。
(3)學校發展戰略是一種學習工具。學校發展戰略承認未來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但同時強調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強調在不斷反思、持續改進的學習過程中探索學校未來發展的策略。它將學校發展規劃的基本目標理解為兩個層麵:一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二是開發學校自主發展能力。
(4)學校發展戰略是持續行動過程。學校發展戰略不僅僅是提出學校發展設想,還通過包括製定、實施、評價和改進諸環節在內的持續的、自覺的行動過程,利用學校所能利用的各方力量,將發展目標一個個實現。
二、製定學校發展戰略的意義
學校發展戰略屬於學校的遠景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學校發展戰略有利於傳統戰略概念的革新與發展。從世界範圍來看,二戰以來,各國教育戰略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它隻能對教育規模與速度作出有限的預測,卻難以控製學校層麵的質量發展。這說明影響戰略製定的因素是複雜的,同時也表明應該對傳統的戰略概念進行反思。
我國的教育戰略長期以來受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的嚴重束縛,習慣於通過層層下達的剛性計劃指標進行學校管理,戰略的層次過高,強調指令性、強製性和共性而缺乏彈性、靈活性和適應性,導致戰略的目標往往難以實現。
教育事業能夠保持穩定、有序、健康持續發展,其中教育戰略起著重要作用。戰略具有時代性,它應隨著時代、社會的發展而應作相應變化。在新世紀、新體製、新形勢下,學校係統與社會大係統之間的溝通機製由過去主要依靠政府教育行政係統而變得複雜、多樣起來了,因此教育戰略製定必須具體到學校層麵。戰略製定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戰略方案本身的意義。學校發展戰略研究有利於增進人們對計劃、戰略製定規律的認識,促進傳統教育戰略概念的革新與發展。
(2)學校發展戰略有利於建立與完善校本管理機製,促進學校自主發展。戰略的實質是謀求發展。發展是一個曆史概念,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當今科技迅速發展、社會快速變革,以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中,學校內部普遍感受到製訂學校自身發展戰略的強烈需要。而從理論上講,當前各地校本管理的個性化運作無疑會為此提供製度保障。
但是,80年代以來,我國進行的宏觀教育行政體製、學校內部管理體製和辦學機製等方麵的改革,主要是在政府體製以內的職責權限逐級下移方麵有所突破,而對政府與學校之間的職責與權限的重新界定方麵力度不大,校長負責製尚不能保障校長獲得充分的自主權,政府包攬學校辦學的現象還沒有完全改變。因此,真正意義上的“校本管理”機製還有待於建立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