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管理創新的意義
創新作為一種科學概念和理論是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於1912年提出來的,他把創新引入經濟發展理論。
在熊彼特之後,有許多研究者把這一概念引入到科學與技術領域,賦予了另外的涵義。與技術發明相比較,美國研究者曼斯菲爾德認為,創新是對“一項發明的首次使用”,而厄特巴克進一步指出:“與發明或技術樣品相區別,創新就是技術的實際采用或首次應用。”受這些觀點的影響,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88年的《科技政策概要》中,把創新看做是“發明”首次的商業化應用。
還有許多研究者把創新這一概念進一步拓展,例如西蒙·庫茲涅茨把創新看做“為達到一個有用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種新方法”,納爾遜和溫特把創新看做是“現在的決策規則的變化”,PF德魯克認為,創新並非限於技術方麵,“創新的行動就是賦予資源以創造財富的新能力”。在這些研究的影響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於1992年采取了寬泛的創新的概念,把創新擴展到了包括教育在內的各種領域。
綜合各種研究,我國研究者唐五湘在其《創新論》中,總結歸納出五種關於創新的定義:(1)創新是開發一種新事物的過程。(2)創新是運用知識或相關信息創造和引進某種有用的新事物的過程。(3)創新是對一個組織或相關環境的新變化的接受。(4)創新是指新事物本身,具體說來,就是指被相關使用部門認定的任何一種新的思想、新的實踐或新的製造物。(5)創新就是從產生新思想到行動。
綜合上麵對創新的種種論述,我們可以給出創新的科學涵義:創新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是包括教育在內的各種社會事物進步與發展的共同因素。具體地說,創新是指全體(人)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整體或其中的某些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這些更新與發展,可以是事物的一種形態轉變為另一種形態,例如知識形態轉變為技術形態,基礎成果形態轉變為應用成果形態,不完善形態轉變為完善形態等;也可以是事物的內容與形式,由於增加了新的因素而得以豐富、充實、完善等;還可以是事物內部構成因素的重新組合,這種新的組合會使事物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齊全,效率進一步提高。總之,創新包含目的性、規律性、變革性、新穎性和發展性等因素。
在對創新內涵的基本理解的基礎上,我們剖析一下學校管理創新的內涵。首先,學校管理活動是一種以育人為宗旨的管理活動。學校管理活動不同於其他企業的管理活動的最大之處就是學校以培養人為宗旨,進行的是人的再生產,而不是生產物質的產品,因而學校管理創新應從學校中的人出發來進行有目的的創新。其次,學校管理過程是一個多邊互動的過程。學校管理不僅包括管理者,也包括教師、學生、學生家長乃至社區,學校管理的活動就是在這種多邊互動的過程中展開並達到目標的,因此,學校管理創新就不能僅看做是管理者方麵的行為,而應是管理者、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和社區的整體互動的管理創新。再次,學校育人的管理具有較長周期性。學校以培養人為根本任務。培養人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而學校管理的成果又最終以所培養的人的質量和規格為衡量尺度。因此,學校育人的管理的較長周期性要求學校管理創新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坐視觀望,要有一個總體考慮和階段性安排,保持學校管理創新過程的連續性與培養人的過程的連續性的有機統一。
學校的管理創新與學校的常規管理正好是相對的。常規管理指在管理實踐中重複出現的、例行的管理活動,它的特點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它通常是通過建有一係列規章製度和條例、守則、規範等來實施管理。而管理創新則指在管理實踐中運用常規手段、方法之外的靈活機動的、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為主要內容的管理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管理活動,其特點是富有彈性,能適應複雜多變的客觀形勢。
常規管理和管理創新是管理活動的兩個方麵,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常規管理是實施管理的手段,是管理活動的基礎。若管理上沒有章法可循,必然導致主觀隨意性和盲目性。然而,常規管理也並非完美無缺,無懈可擊。因為章法是固定的,至少在一定時期內是不變的,而人是活的,客觀形勢是多變的,以不變應萬變,就沒有不發生問題的,並且它忽視了恰恰是管理活動中最有活力的內容--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說,管理創新是常規管理的必要補充,它可使常規管理更有實效性。
由此,我們給出學校管理創新的概念,學校管理創新是以開發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為改進學校管理工作而創設的新的、有效的資源整合模式。
學校管理創新既可以是學校有特色的、新的發展戰略,也可以是新的策略運用;既可以是新目標的製定,也可以是新的資源整合和操作程序的運用。它在管理實踐中可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且富有彈性,可適應複雜多變的客觀形勢,還可以彌補常規管理的不足,使常規管理更富有實效性,這就是學校管理創新的意義所在。
二、學校管理創新的需要
在當今科技日新月異、新事物層出不窮的時代,我們國家要想在強手如林的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擁有大批的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創新人才。這些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依靠教育。然而,包括中小學教育在內的我國教育,現時的“教育觀念、教育體製、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相對滯後”。要有效地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進行教育創新。應該看到學校教育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管理條件下和管理過程中進行的,教育的目標要求也隻有依托學校管理的職能,發揮學校管理的作用才能實現。許多事實說明,現時中小學的管理存在許多弊端,影響了學校教育創新,甚至成為開展教育創新活動的“瓶頸”。要改變這種情況,隻有學校管理創新。
學校管理創新,也隻是對社會經濟轉型要求的回應。學校雖然與企業不同,但其辦學資源的投入與運作同樣也要受社會經濟運行方式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強調通過市場來配置和調節社會生產資源。這是多元主體的經濟活動,體現出自主、開放等特點。這種運作方式對學校辦學資源的籌措與運作產生很大的影響,因而,計劃經濟體製下學校工作的那種迷信集權、強調權威、習慣於集中統一的管理已經不能適應新的要求。要使學校管理產生根本性的轉變,就不能隻拘泥於一些具體的改革,而要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創新。
學校管理創新是學校管理深刻變革的需要。創新是創新能力和創新方式有機協調運用的過程,它是根據學校實際,提出具有獨創見解的思路、方法來變革學校管理,對現實進行改革的具體實踐。這種變革既可以是對學校原有措施的改變、改進,也可以是對原有不合時宜的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的變革。
三、管理創新對校長的要求
(一)要有創新觀念
作為校長,在學校管理創新中,必須首先徹底轉變教育理念,不斷創新觀念。
(1)在質量觀上,作為校長必須認識到,中小學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現在負責,而且還應對學生將來負責。每個學生都具有創新潛能,隻要開發得當,就可以成為不同層次的創新型人才的苗子。因此,校長要樹立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的素質教育觀念。學校不僅要在智力上發展他們,更要在情感、態度、習慣、人格等方麵去影響他們,使他們永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在知識觀上,新知識、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和更新引發了一場接一場的知識革命,知識結構體係正在改變、擴展,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周期縮短,所有這些,都要求校長正確認識並不斷采取有效措施,把學校教育的重點從傳授知識轉變為著重培養能力,特別是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3)在人才觀上,要徹底擯棄那種以學習成績定人才的落後理論,要把培養社會實際需要的人才作為自己的重任。人才觀的創新從根本上說就是要順應時代要求,為學生應對未來不斷發生的變化做好準備。因為在科技和社會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現代社會,真正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才,是對新思想和新機遇能迅速做出反應,具有應變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