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程序活動的靈活性。學校管理活動十分繁雜,每一項管理活動雖都可分化為計劃、執行、檢查、總結等環節,但每項活動程序都各有其特殊性,也就是說進行管理時應具有靈活性。
首先,諸基本環節的地位不同。學校管理者應在重點環節上多花些精力,切忌在諸環節活動中平均使用力量。其次,諸基本環節的具體表現形式不同。學校管理者不能采用“一刀切”的辦法,使不同工作的管理活動都取同一表現形式。再次,諸基本環節的實際程序是不同的,這些環節的順序是有變化的,如:部分環節交叉型、由點及麵擴散型、目標分段推進型等。對於學校管理者來說,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類型的進行方式,而在於能從實際出發,著力去抓準管理不同工作的關鍵點。
學校管理活動過程就像一架整機一樣,由各種部件、零件和眾多的齒輪所組成,學校管理者指揮和操縱著整機有規律地不停地運轉,沿著一定的程序去實現學校工作目標。
(4)增強對環境的應變性。學校的每一項管理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校內、校外環境下進行的,外界環境時時在影響著過程的進行,而過程中每一階段的活動,又往往同外界發生多方麵的聯係。因此,過程的優化不能不考慮環境因素。
學校環境的優化問題涉及到整個社會的管理狀況,同教育行政部門的宏觀管理更有直接聯係,這不是學校所能完全解決的。
學校管理過程的程序活動是閉合的。不形成連續性的閉合回路,管理過程的有效性就難以顯露。同時,我們必須看到,程序活動又具開放性。製定計劃,不能不考慮外界影響和條件,不能不反映社會環境對學校工作的要求和期待。在執行階段,學校管理者既要協調校內關係,又要協調校內與校外的關係;在檢查和總結階段也有類似情況。可見,各階段的活動要保持封閉是不合理、不科學的,同時也是不切合實際,難以做到的。因此,優化的學校管理過程應是一種既保持自身活動程序的閉合性,又在各階段的活動內容和方式方麵具有開放性,處於閉合與開放相結合的狀態。
外界的影響必將引起學校管理過程的程序活動穩定狀態的變化,甚至要產生較大的波動,這就會降低過程的有效性。學校管理者的調整措施往往是在外界影響產生之後,被動地去研究和采取的。一種優化的學校管理過程則不全是這種狀況,而是較能主動地去適應,把外界的衝擊波減少到最低程度。這就要求學校管理者要有預見能力,事先把有可能發生的變化影響預見到,事先做好應變準備。當然,外界的影響有不同情況,除了有序影響之外,還有較多的無序影響和例外情況,對此是難以預測的。因此,一種優化的學校管理過程應具有抗幹擾的能力,或具有較大的可容性,能把隨機發生的事件納入和結合進原先的正常程序活動之中。總之,學校要變被動應付為主動適應,以保持程序活動的相對穩定性。
從根本上說,要改革學校管理程序活動的舊模式,擴大學校的自主權。與此同時,要改革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的管理方式。因此,要想達到對學校管理過程的優化,就要從上述幾方麵對學校管理活動進行革新,在革新中達到優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