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學校管理過程(3 / 3)

以檢查方式為標準來劃分,有自上而下的檢查、相互檢查和個人自查之分。自上而下的檢查,很顯然是上級對下級的檢查。這種檢查有監督、考核的作用。前麵談到的平時檢查、階段檢查、全麵檢查和專題檢查均屬於自上而下的檢查。這是最常見的不可缺少的一種檢查。管理過程的檢查環節,主要是指這種檢查而言。但是這種檢查讓受檢查者有一種被審查、挨批評的感覺,而相互檢查和個人自查則免除了這種嫌疑。相互檢查是學校成員之間互相進行的一種檢查方式,如教師之間的相互聽課、相互檢查教學筆記和學生作業,班級之間相互檢查清潔衛生、遵守紀律情況等。這種檢查比之領導對下屬的檢查,更為具體和深入,運用得好,能起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相互鞭策、共同勉勵的作用。學校領導者對相互檢查這種方式不要以為是群眾之間的事而放任不管,要有意疏導,使之經常化。對學生來說,相互檢查是培養他們自治習慣的好方式。個人自查,是學校成員的自我檢查。這種檢查又有兩種:一是按上麵布置的提綱來進行。全麵檢查時,往往采取這種方法;二是學校成員自覺地自我回顧,如管理人員或教師在指導完學生進行完某一項例行活動後,經常要回顧一下指導過程,看看是否有不對或遺漏的地方,以便下一次作指導時注意。個人自查體現的是個人強烈的責任感,一般以建立在個人自覺的基礎上為真實可靠。

檢查的類型不同,檢查的方法也應有所區別。一般說來,平時檢查即經常性的檢查,主要是為了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因而多半采用如下一些方法:

(1)散步式觀察。學校領導人每天應到處走一走,看一看,巡視校園,看則無心實則留意。學生的早操、課間操、學生的課外活動、學生的進餐、學生上學與放學,都在觀察之列,很多問題往往就在這散步式的觀察之下被發現的。

(2)個別交談。學校領導人應廣泛地、有計劃地接觸各種類型的師生,雙方無拘束地進行交談。為了能經常了解師生中的各種意見和願望,有的學校建立“校長接待日”製度,這當然是一個辦法。但有時來訪者排成長隊,領導人接待不過來,疲於應付,交談的效果並不理想。如果既有人經常接待(例如由校務辦公室負責),又“主動出擊”,找有代表性的師生交談,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3)隨堂聽課。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聽課在學校領導人的時間表上應占有重要地位。聽課的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經常性的、事先不通知教師的聽課更能了解到教與學的真實情況。

(4)參加活動。如有選擇地參加教研組的備課或研究活動以及學生的班級活動。

階段檢查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管理活動,這是它和平時檢查的主要區別。階段檢查大體上采用這樣一些方法:

(1)製定檢查綱要。階段檢查應該製訂一個簡要的檢查綱要,例如,檢查目的、要開展哪些活動、檢查時間、哪些專人負責、檢查結果如何宣布等,要使參加檢查的人都明確。階段檢查要以學校總的工作計劃為依據。

(2)抽查和分析資料。例如檢查教學情況,需要抽查和分析教師的教學計劃、教學筆記、學生的作業、試卷;檢查學生的體質情況,需要抽查學生的健康卡片。

(3)測驗和統計。例如檢查教學情況,必要時可在部分學生中舉行筆試、口試或操作測驗,還要有可靠的統計數字,進行分析比較。

(4)召開會議。例如分別召開有代表性的教師、學生、家長座談會。

當然,階段性檢查也可采用平時檢查的一些方法,如個別交談、隨堂聽課、參加活動等等。二者檢查的側重點不同,前者是有目的的活動,後者則偏重於了解情況;前者應將目的要求告訴被檢查者;後者則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然進行的。

另外,階段性檢查還涉及到一個檢查基本要求的問題。

(1)講求客觀。講求客觀就是要求檢查依據計劃中規定的任務和要求,不能拋開計劃另立標準。檢查應實事求是地肯定成績,指出缺點,不誇大,不縮小,不從個人好惡出發,這樣被檢查者才能心悅誠服。

(2)深入探求。檢查時不能隻注意工作結果,而忽視工作過程;隻看到現象,未發現本質,這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例如一個班之所以由好變壞,或由壞變好,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要深入查尋原因;一個教研組風氣好,或風氣不正,也是多種原因造成的,要深入了解,不能輕易下結論。

(3)要依靠群眾。檢查要客觀、深入,光靠少數幾個領導人不行,必須讓群眾自覺地接受檢查和參加檢查。因為工作是群眾做的,工作中的成績、缺點和問題群眾最清楚。因此,檢查既是自上而下的,又是自下而上的,要同互查和自查結合起來。領導人不能以檢查者自居,置身於事外,要把自己擺進去。因為工作中的任何失誤,或多或少與領導有關,領導人要敢於承擔責任。領導人嚴於要求自己,更能增加被檢查者的自覺性。

(4)要提出改進措施。檢查中的議論、分析,是必要的,不如此就不能發現問題。但是不能光是議論、分析、得出結論了事,發現問題,本身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針對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哪些成績和經驗要肯定,哪些先進做法可推廣,哪些問題可邊查邊改,計劃中哪些地方要修改,都應該提出明確的意見,這樣才能使檢查真正起到推動工作的作用。

4總結提高

總結提高是學校管理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對前麵幾個基本環節--計劃、執行、檢查的總分析和總評價。總結的成果是下一個管理周期的基礎,它標誌著一個活動周期的完成,又預示著後一個活動周期即將開始。

具體來說,學校管理工作的總結,是對學校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質量做出實事求是的評估,把工作的主要經驗加以總結,以便得到推廣,並從缺陷和失誤中吸取教訓,從而進一步改進學校工作,認識學校管理的客觀規律,增強工作中的預見性和自覺性。

因此,學校管理者和教職員工要提高對總結工作的認識,抓好總結環節的管理工作,切勿把總結工作作為應付上級的“例行公事”,或者隻停留在學校領導層議一議、寫一寫,偶爾向下屬說一說,作為擺樣子、裝門麵的形式。這些與學校管理過程特性相悖的做法,實不可取。有些學校的工作,年複一年,沒有多大變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認真進行總結。成績是怎麼取得的,缺點是怎麼產生的,錯誤是怎麼犯的,說不出個所以然,學校工作當然就隻能是個老樣子,不可能出現新麵貌。

總結有不同種類,按性質分,有全校性的總結、各部門的總結和個人總結;按時間分,有學年總結和學期總結。

全麵總結(即全校性總結)屬於常規性的,問題在於每次總結要有新的水平。學校領導要親自抓。專題總結的課題範圍可大可小。進行專題總結和全麵工作總結與集中性檢查一樣,也有一定的過程和步驟。首先是擬定總結的提綱,接著發動下屬成員,開展議論,使上級確定的總結要求和內容更符合實際和具體化,然後,自上而下按要求進行總結,由管理人員彙總,再上下結合、反複討論,形成定論,寫成文字材料。

總結工作需要注意如下事項:總結要以實際效果為依據,在日常檢查的基礎上進行,抓住重點問題進行總結;要善於依靠群眾,與交流經驗、評選先進、表彰先進結合起來;確立客觀的評估標準和尺度,要摸索出管理工作規律;總結要有激勵性;總結做好以後,應提交校務委員會或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使總結更為全麵正確,並為下學期製定工作計劃創造條件;學校領導人除了抓好全校性工作總結,還要指導學校各部門做好工作總結。

總結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要求,可歸納為六點:

(1)注重平時積累。總結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積累資料上,不是臨時抱佛腳“抱”出來的,也不是幾個領導人臨時湊幾條“湊”出來的。有經驗的校長總是注重平時的觀察,把一些需要處理的問題、需要引起注意的現象以及一些有“意義”的事記錄下來,然後進行理性升華,總結時通過各種途徑提出來。

(2)總結要與計劃呼應。總結應該緊密地聯係前麵的管理活動,特別要注意與計劃相呼應,對計劃中提出的任務、目的、所應達到的質量要求都要作出總結,不做到這一點,總結就屬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3)要突出中心。總結雖是一種涉及各方麵的工作,但不宜麵麵俱到,而應有所側重。各校的情況不同,中心任務也就不同,如果總結不突出中心,就不可能體現學校的特色,就會流於一般化,學校工作也就會因而不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因此,總結要突出中心。

(4)要放眼未來。總結不但要立足於過去幾個管理階段的大量素材上,還必須要放眼於未來,因為總結的目的是為了將來能更好地開展活動,因此,總結應有激勵作用,使學校每個成員增強工作信心和決心,不要抓住過去的錯誤不放,使總結偏離了宗旨。

(5)要實事求是。總結工作是一件嚴肅的工作,既不要誇大事實,也不要縮小影響,一定要實事求是,如實反映問題,隻有這樣總結出來的結論才有真實性、有效性,總結的指導作用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6)要及時,不要“拖”。總結工作對下階段的管理工作有指導作用,要使這種指導作用起到應有的效用,就要及時作總結,把握總結的時機,切忌拖拉,否則總結就成了無用的“馬後炮”了。

計劃、執行、檢查、總結這幾個基本環節的有機結合,構成了學校管理的全過程。正常的學校管理,就是遵循這一程序來進行的。全部管理過程構成一個循環,也就是一個管理周期。這個管理周期結束,第二個管理周期也就緊接著開始。管理過程的幾個基本環節,順序不能顛倒,但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互相關聯、互相促進、互相依存、互相交叉的。這幾個基本環節不是簡單地重複,而是呈階梯式地螺旋上升,不斷前進,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