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學校管理過程(2 / 3)

(2)學校實際。可分兩個方麵,一是學校前期管理的情況,包括成績、缺點、問題。這主要是指製定計劃的部門和人員的工作基礎,已做了些什麼、還未做什麼、結果怎樣。結果反映在前期工作的總結之中,因此前期的總結應成為後期計劃的依據。二是當前的實情,這主要是指製定計劃時的人力、物力、財力的狀況,工作對象的主客觀條件,以及與前期工作相比,出現哪些變化了的因素。相對來說,先前結果是“死”材料,當前的實情則是“活”情況,要重在調查,重在分析,使“死”、“活”兩方麵的內容結合起來,構成製定計劃的實際基礎,這是計劃的立足點。

在製定計劃時,要注意把上級的指示與學校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這是製定好計劃的關鍵。因為上級不可能針對每個學校的具體情況,告訴你應該做什麼和怎麼做,隻能從大的方麵來提出要求。另外,各校情況不同,新校與老校,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條件較好和條件較差的學校,規模大的和規模小的學校,城市學校和農村學校彼此差距很大,因此製定的計劃不可能相同。

要科學地把上級指示與本校實際結合起來,就必須有科學理論作指導,包括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方法論和教育科學理論。具體地說,就是要做到實事求是,從學校實際出發;外校的經驗也要參考,但不能照抄照搬。凡是行不通的計劃,不起作用的計劃,都是脫離實際的計劃。凡是沒有按教育規律、管理規律行事的計劃,必然導致德、智、體諸方麵失調,使學校工作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

在管理活動的全過程中,計劃環節是起點。但是,這並非是幾何學上的“點”,而是一“線段”。計劃作為一個管理過程階段,有它自身的起始點和終結點,也都是一個或長或短的動態過程。無論怎樣說,計劃的製定都有一個方法的問題。計劃有多種類型,按時間分,有學年計劃、學期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按大小分,有整體計劃和局部計劃;按性質分,有學習計劃、體育計劃、德育計劃、衛生計劃等等。不論采取哪種方法,也無論哪種類型計劃,製定時都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把上級的指示與學校的實際有機結合。上級的有關文件、指示是製定計劃的方向保證,因此要認真領會文件精神。學校實際是製定出的計劃效益性的保證,因此要認真分析校情,對前一段管理工作總結出來的成績、缺點、經驗作認真總結。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會使計劃製定得切合實際。

(2)調動積極性。製定計劃,必須上下結合,調動兩個積極性:一是領導的積極性;二是教職工的積極性。要使製定計劃成為教職工的自覺要求,使教職工感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不是被動地接受任務,執行任務。任何圖省事的做法,必然影響教職工在“執行”環節中的積極性。

(3)校長決策。決策是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活動,是計劃工作的核心部分。著名管理專家西蒙說過:管理就是決策。作為對全校所有教育教學活動負責的領導--一校之長,要善於集中廣大教職工的正確意見,為最後整理好的計劃拍板。

計劃是行動的綱領,是管理活動的重要依據,它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才具有指導性作用。

(1)超前性。這是計劃首要具備的條件之一。如果不具備超前性它就不能稱之為計劃。學校計劃的超前性,是建立正常教學秩序、提高管理效率不可缺少的條件。

(2)目標明確化。所謂目標,是指一定時期內要完成的任務。全校有全校的任務,各教研組、各年級、各班乃至每個教職員工都有自己的任務。首先是全校性的任務必須明確,然後逐級具體化,這樣才能增強每個成員的責任感,鼓舞和激勵群眾努力工作。

(3)要體現針對性。計劃必須體現針對性,要有的放矢,要體現特色,體現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如果甲校的計劃同乙校的計劃沒有什麼區別,今年的計劃同去年的計劃沒有什麼兩樣,這樣的計劃就很難起指導作用。

(4)目標適當。如果計劃中的要求太高,就實現不了。而要求太低,則激不起幹勁和熱情。所以計劃中提出的任務、要實現的目標,必須是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

(5)便於檢查。計劃不僅要執行,還要檢查。從定計劃的時候起,就要考慮到計劃的執行和檢查。凡是不好執行和不便檢查的計劃,多半是空洞的、抽象的計劃。因此計劃的內容,既要具體,又要簡明扼要,切戒說空話、套話。因為計劃不需要講很多大道理,不需要做理論上的闡述。一般說來,計劃應包括的主要項目是:任務要求、完成措施、完成時間、執行人等。

(6)留有餘地。製定出的計劃,應具有相當的彈性,或預先擬定出處理不同問題的多種工作方案,以備將來適應形勢的變化和發展。

2實施執行

執行是把計劃從設想變成現實的一種活動,是管理過程的中心環節,是管理工作的重點、難點,也是管理人員花費心血最多的地方。

校長作為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活動的領導人,在執行階段,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呢?學校管理活動是十分繁雜的,光一項管理活動的執行環節,就由組織指導、協調、教育、激勵等一係列子環節組成,因此,要領導者身先士卒帶頭去執行計劃,是不切實際的,雖然有時是必要的。在大多數情況下,領導者的職責,不是埋頭執行計劃,而更主要是做好組織、指導、協調、激勵等工作。

(1)組織。學校領導者是統管全局的。全校的人力、物力、財力如何統籌安排,各得其所,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是領導者帶領群眾執行計劃的第一步。做好這一步並不容易,有許多細致的工作要做。要深入實際,掌握第一手資料;要通盤考慮,不搞平均主義;要解決當前困難,又要想到長遠利益;要做好財與物的調配,更要做好人的思想工作。

(2)指導。在執行過程中,領導者要做好各類人員的指導工作。這裏所說的指導,不是說領導者居高臨下,指手畫腳,包辦代替,甚至動輒訓人。而是領導者通過冷靜的觀察和分析,及早發現問題,指明工作方向,端正下屬態度,采取各種措施,避免或減少執行過程中的失誤。指導,包括指揮、引導。要善於指導,如思想上的疏導、工作上的點撥、感情上的交流,以及和群眾共商大計。要敢於指導,凡屬領導者看準了的問題,要堅決果斷,做到有令則行、有禁則止。指揮必須有權威。這樣做,不叫“指手畫腳”“動輒訓人”;不這樣做,就是軟弱渙散的表現,就會給工作帶來損失。

(3)協調。學校的各項工作雖然都經過計劃安排,但是由於各個部門和各個工作人員的任務、利益、環境及能力、性格、認識等條件各不相同,因而在活動中的矛盾衝突及不和諧在所難免,這就需要協調。協調的目的,是把各種關係處理好,使機構與機構之間,彼此配合;人與人之間,通力合作;事與事之間,互相促進。所以協調是學校領導人在執行階段中的重要職責。

(4)激勵。在執行階段,要使學校成員持續地按原定計劃從事某項工作,並保持和不斷提高積極性,除了必要的規章製度之外,就是采取各種鼓勵和激勵手段。因此,在執行階段,學校領導人要善於激發群眾的工作熱情,鼓勵群眾積極向上的精神。

激勵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精神鼓勵;一是物質鼓勵。兩者不能平分秋色,應以精神鼓勵為主。而精神鼓勵不能離開理想教育,要把學校的藍圖和教職工的個人理想結合起來。學校的遠景規劃和近期目標,學校計劃中要完成的任務,都是激勵教職工努力工作的重要因素。要使教職工樹立這樣一種觀念:學校辦好了,有自己的一份功勞;學校辦不好,也有自己的一份責任。這種觀念,就是主人翁的責任感。激勵的目的,就是增強教職工的責任感,從而使他們在精神上受到鼓舞,激發出極大的工作熱情。

組織、指導、協調、激勵,是學校領導者在執行階段自始至終都要重視的管理活動。這些活動是互相聯係、互相配合、交叉進行的,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隻重視其中的某項管理活動,而忽視其他的管理活動,或者以為這些管理活動有一個固定的順序依次進行,都是不正確的想法。

3監督檢查

學校工作的實際成果的量和質是在執行階段產生的,但對成果的量與質的狀況測定則是在檢查環節中進行的。通過檢查,既可發現管理過程中的缺點和問題,也可發現優點和經驗,進而克服缺點,推廣經驗,把工作推向前進。

監督檢查具有雙重作用:一是監督和考核下屬人員的工作,看他們是否認認真真履行好自己的職責;二是檢驗和考查領導人本身的管理水平。學校領導人在計劃階段所采取的種種措施是否恰當?計劃內容是否符合實際?在執行階段的管理活動,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哪些要堅持?哪些要擯棄?哪些責任應由領導承擔?通過客觀有效的監督檢查,這些情況都會真實地反映出來。

檢查有多種類型,以時間為標準劃分,有平時檢查和階段檢查之分。這兩種檢查各有長處,平時檢查的最大優點是及時,不使問題成堆再去解決,但不易全麵、完整地發現和分析問題。階段檢查是比較集中、全麵的檢查,例如學期初檢查開學工作,學期中檢查計劃的執行情況,學期末檢查計劃執行的結果,缺點是不及時,近乎算總帳。這兩種檢查互為補充、不可缺少。隻有平時檢查,沒有階段檢查,便不可能深入發現問題;隻有階段檢查,沒有平時檢查,便不能及時發現問題。但比較起來,平時檢查應是基本的檢查方法,平時檢查如能持之以恒,防患未然,就不會使工作造成重大損失。

以檢查範圍為標準來劃分,有全麵檢查和專題檢查之分。全麵檢查的目的在於了解和掌握工作的全麵情況,對計劃執行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數。如平時對學生德、智、體、美、學校行政、總務等方麵的檢查。全麵檢查,不易深入發現問題的本質。為了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還必須進行專題檢查。專題檢查的內容決定於檢查的目的,例如為了深入了解某個問題發生的原因,為了調查某個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為了證明某位領導的廉潔之風,為了從理論上研究某個教育、教學上的問題等,都有必要進行專題檢查。這種檢查,必須組織一部分力量,集中一段時間,由學校領導人親自主持,才能有效。這種檢查有利於提高學校領導者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