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最靈敏的神經——感應(6)(1 / 3)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行動是想法的流露。距離近了,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必然會暴露出心中最真實的想法。相對於別人而言,這些想法則是一種威脅,是不被人喜歡的東西,他們會因此隻看到你的瑕疵、缺點、劣勢。相反,距離遠了,這些本能的自私便會隱藏於自身,相對於對方而言,呈現給他們的則是完美、高尚、美好的一麵。

世界管理權威吉姆·柯林斯曾說:“無論狐狸想用什麼樣的辦法來謀害刺蝟,刺蝟隻需要縮起來,狐狸便無計可施。”這啟示我們,一個人隻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生活,與周遭的環境和人保持適當的距離,那麼無論到什麼時候,你都會掌握影響他人為自己做事情的主動權。

兩個有矛盾的人,在路上看見對方時,為什麼遠遠地便會繞道而行,避開對方?兩個好朋友,在街上看見對方時,為什麼相隔很遠還會叫對方的名字,寒暄一會兒?

上述現象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在發揮作用。因為兩個人鬧矛盾吵架或者成為敵人的時候,心理距離處於相對較遠的狀態;兩人相知、相戀或者成為知己的時候,心理距離處於相對較近的狀態。心理距離處於較遠的狀態時,便會不由自主地大喊或者不想見到對方;心理距離處於較近的狀態時,便會自然而然地小聲耳語或者想與對方進一步地接觸。

某知名心理學家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心理‘領地’,隻有當你真正走近了,關係才會更好;離遠了,關係便在無形中生疏了,也就不容易施加影響。”試想一下,一個和你矛盾重重且凡事都會提防你的人,會接受你的意見、觀點、建議和為你做事情嗎?顯然不會。相反,一個和你親密無間,甚至把你視為知己、死黨、哥們兒的人,你向他提出什麼請求或者拜托他辦事情,他會拒絕嗎?一定不會。

一個人對待事情的態度、解決方法,以及處世原則,往往是決定心理距離的關鍵。也就是說合理、得體、寬容、大度等積極的態度以及措施,能夠拉近心與心的距離,而斤斤計較、小肚雞腸、懷恨在心等消極態度以及措施,往往能夠阻礙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有身體、年齡、輩分的身份距離,也有職位高低、錢財多少、名利如何的社會距離,在這些之外,還有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而正是這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在影響人的過程中卻能起到決定作用。因為心與心距離相近者,會讓對方對你產生親切感,進而喜歡與你交談。沒有一個人會拒絕一個真正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為自己著想的人的建議以及請求。

無論是時間上的距離還是空間上的距離,都有可能導致彼此間找不到共同的語言,也不會明白對方的心思、苦衷、意見、見解。當你對對方的近況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便不能更好地施加影響。

當員工有事情向老板請假的時候,如果他隻是打個電話請假,老板在電話中通常會表示出不情願,甚至不批假。但如果提前直接向老板請假,通常他會表現得無所謂。

在談判時,談判人員如果一直繞彎子不切入正題,對方則會認為他沒有誠意,進而表現出不願意與其進一步交談的情緒。但如果直截了當地和對方交談,那麼對方則會表現得更加積極。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距離太遠便會失去該有的吸引力。如果一個人想影響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意見,以及為自己做事情,那麼就要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因為距離太遠便無法實施影響了。

雖然社會上廣泛流傳著“距離產生美”之說,但在情感上,距離有時並不能產生美,在影響人的過程中更是如此,反而多數時候,會因為相對較遠的距離,使美漸漸地消失。

美國心理學家博薩德曾對5000對已經訂婚的情侶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中兩地分離的情侶最終結婚的比例很低。由此可見,戀愛程度和距離也是成正比的。所以,單身朋友在歎息“遇不到合適的”之前,何不先在公司同事、朋友中尋找一下呢?戀愛在自己身邊發生的可能性極高。而且,在現代社會,“吃窩邊草的兔子”並不丟人。

遙遠的距離,容易讓人與人之間感到陌生、孤獨,而影響人是需要通過不斷地交流和溝通才能發揮效力的。如同感情一樣,有時就需要一個深情的眼神、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分溫情的關心,這不是用幾句言語能代替的。無論是時間上的距離還是空間上的距離,都會讓彼此間難以產生共同語言,也不會明白對方的心思、苦衷。當一個人對對方的近況一無所知的時候,又憑什麼去影響對方呢?

為了有效地影響對方,人們會習慣性地對對方好,甚至會和對方走得很近。但無論對方是誰,也無論你們之間的交情多麼深厚,都要保持在一個適當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要掌握一個“度”。心理學上將“度”這個衡量一件事情成功與失敗的分界線歸屬為距離法則。古語有訓:“君子之交淡如水。”在生活中,我們在與人相處時也應該秉承這樣的原則。隻要把握好距離法則的要領,並對他人報以尊重,新鮮感和美感自然會長久保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