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最靈敏的神經——感應(6)(2 / 3)

同理心:感受著他人的感受

【如果具有了同理心,設身處地地體察對方的立場、觀點、感受、難處,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照顧,多一份體貼。】

孔子有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由此句引申為“推己及人”,一方麵,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或不願意接受的待遇,千萬不要施加給別人;另一方麵,應根據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歡的東西或願意接受的待遇,並盡量與他人分享這些事物和待遇。這樣的人,正是具備了一顆同理心。

人是複雜的動物,人的思維和情緒更是千絲萬縷。由此就造成了人的溝通的複雜性。又因為每個人都是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出生後就有一個與他人“分別”的傾向,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獨特性。也就是這種分別心,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不理解,溝通障礙。大家都要說出自己的道理站住腳跟,向別人證明自己的正確性,卻忽略了別人的聲音;大家都急於說出自己最迫切的心靈感受,卻聽不到別人的內心的聲音。於是,在溝通中逐漸形成巨大的屏障,人們相互背離,並越走越遠。人與人之間信任缺失。

同理心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藥。它如同潤滑劑,當一個人鼓勵他人毫無顧忌地說出內在壓抑的、困惑的、掙紮的及其他的想法、經驗、感受及行為,那就是同理心在發揮作用。它會使和你交流的人感受到被提供支持,覺得有依靠,很安全,並產生力量來麵對生活中的困境。

同理心,容許積蓄積極的能量來承擔起生活的責任以及勇往直前的勇氣。使溝通雙方積極地建立信任與被信任的關係。其實我們每個人本身,無論是獲得他人信任,或者是信任別人,都是一種溫暖的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渴望的聲音。

每個人都渴望被了解,被接納。當一個人覺得被了解了,被接納了,才有可能真正地了解與接納他人。人們的問題根源,恰恰來自於“被誤解”“不被接納”,而非問題沒有被解決。人們最大的痛苦源於不被人了解、以及那些沒有人懂的孤獨、害怕、焦慮、緊張、擔心等情緒。這些糟糕的情緒會阻礙人們難以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糟糕的情緒所帶給人們的痛苦,要遠遠大於那些糟糕的事情本身。

缺乏同理心的人隻會霸道、武斷地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別人。那些專製的獨裁統治者向來都是唯我獨尊的,而毫不顧忌他人感受。再看那些傾聽大臣和百姓聲音的統治者,往往會創造出一個繁榮盛世。

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會先把自己的意見或忠告放到一旁,並能夠靜下心來,認真傾聽他人的想法。當別人表達意見時,還會設法使對方明白自己已經完全了解他的想法,並在溝通過程中不斷求證,自己是否理解正確。如此做法,即是一種對人最大的尊重,還容易獲得對方的充分信任。“信任”是這世界上最溫暖的房子,會彙聚更多的心在同一屋簷下,造就和諧的人際關係。如此,同理心即成了人與人之間信任的依托,也成了人們心靈療傷的良方。

追溯“同理心”這個概念與名詞的起源,其是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治療師羅傑斯所創的。他這樣定義“同理心”:同理心的狀態,或是要成為有同理心的人,就是要在保持自己的立場的同時,能進入到他人的內在,就好像自己就是那個人一樣,去精準地理解他的感受與所說的意思。也就是說,去體察到他人的快樂或受傷的感受,並且能理解到其所發生的原因,但是同時要能意識到這隻是一種“好像是”發生在我身上,但卻不是我真正的經驗。如果這種“好像是”的品質失去了,那麼這個狀態是“認同”而不是同理心。

那種“好像是”的感受,也就是感同身受的意思。同理心涉及麵之廣泛,並能淺顯地認為是理解他人。同理心是能夠進到他人所覺知的世界中,而且覺得自在。既然要駐進他人的感知世界,就要求我們具有敏感而纖細的神經,去敏銳地察覺到他人在每一時刻的變化中所表述的知覺意義,以及他每一個當下所感受到的害怕或憤怒,溫和或困惑;並且暫時放下個人的判斷,去體驗他人的生活,去意識他所沒有覺察到的內在感受意義,而不立刻去挑破它,因為這會讓他覺得有壓力。

朋友之間,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一個內心痛苦的人,向你不斷哭訴著他的心情,這時候,他極度渴望被理解。一番傾訴,無論朋友是否真的聽進去,他隻希望聽到一句“我懂”,心情頓時會得到解脫,暢快許多。“我懂”,短短的兩個字,卻能夠發揮出神奇的效用,這正是同理心放射的能量。

暫時將自己的觀點與價值放下,用無偏見的態度進入到他的世界。也就是說,要將自己放下。隻有那些對自己有足夠安全感,對自己在那些奇怪而陌生的世界中不會迷失,且在自己的意願下能隨時回到自己世界的人才能做到。或許這個對同理心的解釋,清楚地表達了它是複雜的、苛求的、強烈的——同時也是微妙的、溫和的一種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