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說“我不喜歡這份工作”,或者“這不是適合我的工作”,但實際上,他們可能隻是不知道如何彙聚並使用他們的力量罷了。一旦做到了彙聚力量,他們或許就會發現,自己不僅喜歡這份工作,而且還能做好。就算每次接到不合口味的任務,也會發現——如果自己能對這項工作更加專注,就會從中獲得更多的滿足感。人們習慣於把不快當做工作的固有屬性,但更多時候,不快隻是工作者的一種心靈狀態。
所謂無聊也是一樣。真正無聊的工作其實沒多少。人之所以覺得無聊,主要是因為心靈被分散了。心靈的這一半做著手頭的工作,那一半卻試圖逃避;這一半掙著工錢,那一半卻開著小差,還想著勸說工作的這一半撒手不幹。為了兩個極端相反的目標互相爭鬥,就會在戰事中消耗巨大的精力。
人們開始覺得疲憊、精神渙散、焦躁或無聊。一切都仿佛罩上了一層灰色,變得對時間斤斤計較。時間慢得像爬,工作成果也慘不忍睹。最終,工作業績跌落到了平庸的最低點,因為大半精力都用在了修複三心二意造成的破壞上,用於工作本身的精力沒剩多少。
當心靈實現統一,並在某項任務中得到全麵應用,也就擁有了充足的精力。手頭的任務,尤其是按部就班的任務,將得到輕鬆而高效的部署,雖忙忙碌碌,但時間並不顯得緊迫,一切將處於一個“忙而有序”的狀態中。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一個人能對手頭的工作全神貫注,那麼值得關注的機會就會出現——這似乎已經成為一條靈性規律。
生活中真正快樂的事,莫過於了解自己和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人們常會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去請求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幫助,而忽略了自己的思考,沒有靜下心來問自己:什麼才是我真正所需要的。
遇到困難時,了解自己而不失去奮鬥的目標,就變得十分重要了。如何才可以做到這些,又如何開始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肯恩·威爾伯在《恩寵與勇氣》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認識自性也就認識了神。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隻有一個見證,隻有一個神性,透過不同的眼睛向外看,以不同的聲音說話,用不同的腿行走。然而,重視神秘體驗者卻指出,神隻有一個,大我隻有一個,見證者也隻有一個。”
認識自己的過程就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旅程,沉思是你最好的開始。可以嚐試更多的方法,來達到這樣的效果。
你一旦找到一個有效而適合自己的方法,將感到來自精神和身體的兩方麵的輕鬆,而這種感覺大多會最先表現在你的睡眠上。就像專家所說的,雖然人類是物質的,但精神卻可以超脫它。
孫子認為,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倘若你是在既不了解自己又不了解別人的狀態中長大,你如何去應對當今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一個人要成長,要成功,要追求幸福,那就一定要先認識自己。不斷成長的過程,也是你不斷深化認識自己的過程。隻有全麵認識了自己,你才能完全相信自己,進而改變自己,熱愛自己,發展自己。
人無時不在成長,也無時不在覺悟,隻不過覺悟的程度和意義不同罷了。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決定於他在什麼程度上和在什麼意義上從自我解放出來。”人總是在一點一滴積累自我價值的知識,這些知識隨著我們生活的變化而變化。有了自我的知識,就有了認識他人、認識社會的基礎。
充分認識自己的人,能更好地駕馭成長。人生旅途中,難免會遇到困難、挫折、磨難。充分認識自己的人,可以看清自己的位置,並作出相應的抉擇,可以堅定自己的優勢,去麵對和克服困難。
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是什麼?這段時間自己主要有哪些進步?包括自己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知識能力、行為習慣及學習生活等方麵的進步。如果有進步,那麼,取得進步的經驗有哪些?這段時間主要麵臨的問題是什麼?自己的長遠理想和近期、中期目標是什麼?自己將來想獲得什麼成就?目前有哪些個人資產和資源?包括學習能力、實踐經驗、技能特長、人生態度、家庭背景、外表、個性及創造性等方麵。
如果這些資產和資源都不怎麼樣,也不必灰心和失望,因為你仍然擁有與生俱來的最大資產:聰明的大腦,不竭的思考能力。沉下心來,靜靜思考,和自己的內心認真地對話,了解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世界,由此,也就真正認識了自己。一旦認識了自己,會越來越喜歡自己,並自信滿滿。
在欲望攢動又浮躁的社會中,人們總是把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視為理所當然,隻會關心那些他們所沒有的東西。就這樣,他們給予不能做的事情而不是自己能做的事情更多的時間、精力和信任。這是注定要失敗的行為,它會阻礙人在思考中卓越成長,它會消耗銳氣,並從根本上削弱對成功的期望。
一名虔誠的佛教徒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裏求觀音。走進寺廟裏,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