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1 / 3)

問題254: 林木主要有哪些病害?

答: 林木病害是指由環境中各種不利因素引起的改變,使它的生長、發育或生存受到影響,並造成一定經濟損失的過程。引起林木病害的原因有生物的(侵染性的)和非生物的(非侵染性的)因素。非侵染性的病原包括不適宜的土壤或氣象條件和環境汙染,侵染性病原包括真菌、細菌、病毒、類菌質體、線蟲和寄生性種子植物。林木生長期長,在它們的苗期、幼齡期和成熟期,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差異,病害也各具不同的特點。在森林苗圃中,在土壤中傳播的病害如立枯病、莖腐病、白絹病、線蟲根結病和細菌性根癌病等最為常見;人工幼林中以枝幹病害為主,如油桐枯萎病、泡桐叢枝病、紅鬆皰鏽病、落葉鬆枯梢病等;在過分成熟的樹林中,立木腐朽最為普遍。

問題255: 什麼條件下易發生苗木立枯病?

答: 苗木立枯病又稱苗木猝倒病,普遍發生於森林苗圃和溫室中,幼苗死亡率常達20%以上。高度感病的有杉、鬆、落葉鬆、雲杉等屬樹種。苗木出土後至木質化前,表現為根部和根頸部腐爛,整株倒伏,這一階段病勢發展最為猛烈,數日內可導致苗木大片倒伏,故稱猝倒病;苗木木質化後,病害表現為植株幹枯,根部皮層腐爛,但立而不倒,故又名立枯病。

猝倒病菌腐生強,可在土壤中長期存活,在富有有機質的土壤中較多。土溫較低病菌亦能生活,而在15~16℃下繁殖較快,30℃以上則受到抑製。土溫10℃時不利寄主的生長,而病菌尚能活動,因此,成為發病的最適溫度。

因此,在春季播種過早,氣溫低,使幼苗木質化時間延長;或播種過晚,使苗木的易感病期與病菌最活躍的時期相吻合等均會加重發病。

問題256: 什麼條件下易發生苗木莖腐病?

答: 苗木莖腐病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森林苗圃中常見的病害,為害多種針闊葉樹苗。馬尾鬆、側柏、金錢鬆、水杉、柳杉、香榧、銀杏、烏桕等易發病。在森林苗圃中,夏秋間的高溫使地表溫度上升,苗木莖基部接近地麵處被灼傷,成為病菌入侵的主要途徑。因此,病菌通常在梅雨結束10~14天後開始發生,隨著氣溫的升高而日趨嚴重,到9月初因氣溫下降而停止發展。逢雨季結束早,7、8兩月氣溫較高的年份,病害比較嚴重。發病季節苗床上高蔭棚,每日上午10時至下午4時遮蔭,或在苗木行間蓋草,可以降低地表溫度,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用有機肥料如廄肥、棉子餅等作基肥及追肥,可以促進苗木生長,增強抗病力,同時也促進土壤中抗生菌類繁殖,抑製病菌生長,因而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問題257: 什麼條件下易發生苗木白絹病?

答: 苗木白絹病又稱苗木根腐病,為害苗木和幼樹,以苗木為害較重。主要為害油茶、茶樹、桑樹、油桐、馬尾鬆等,油茶苗最易發病,死亡率可達60%。病菌生長最適溫度為30~35℃,低於15℃或高於40℃則停止活動。酸性砂壤土對病菌的活動有利。

防治方法: 感病圃地可用禾本科作物輪作4年,增施腐熟的有機肥料,促進土壤中腐生菌類的繁殖,抑製白絹病的擴展;加強苗木撫育管理,提高抗病力;發病初期帶土挖去病苗,並用五氯硝基苯進行土壤消毒。

問題258: 什麼條件下易發生油桐枯萎病?

答: 油桐枯萎病為害三年桐,不為害千年桐。病菌自細根侵入,蔓延至側根和主根,並向枝幹擴展。病根腐爛,皮層剝落,木質部和髓部變褐壞死。病菌主要隨病殘物在土壤中越冬,帶菌的種子和混有病殘物的土雜肥也可能是初次侵染來源,孢子借風雨和人為活動傳播,每年4-5月開始出現病狀,6-7月最重,9-11月基本停頓。病菌侵入寄主管以外的組織。由於病原菌菌絲體的堵塞和產生對原植株水分供應不足而枯萎。常於3~5年生油桐樹的盛果期開始發病,以後逐年嚴重。最適宜發病的溫度為27~30℃,相對濕度為75%~80%。病害隨海拔的增高而遞減。在pH5左右的紅壤地區發病較重,在pH值偏高的黃壤地區和石灰岩地區發病較輕。增施氮肥,油桐生長較好,但發病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