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248: 限製毛竹自然分布的主要氣候條件是什麼?
答: 毛竹生長快,產量高,竹稈高大通直圓滿,材質好,用途廣,是我國經濟價值最大的竹種,占全國竹林總麵積的70%左右。浙江省為毛竹自然分布的中心產區,地處浙北的安吉縣是全國聞名的毛竹產地。毛竹自然分布區大多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在126~21℃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高於0℃,年積溫為5250~7500℃,年降水量一般在1100~1750毫米之間。限製毛竹向北發展的氣候條件主要是降水量低(低於800毫米),分布不均勻,與毛竹生長不同步,年蒸發量大,旱期長,冬季易受酷寒和強風襲擊;限製毛竹向南發展的氣候條件是氣溫高,年平均氣溫超過21℃,冬季高溫和冬旱。
問題249: 光對毛竹生長的影響如何?
答: 毛竹的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首先決定於其本身的光合作用的強度。在適溫範圍內毛竹的光補償點在400~800勒克斯、光飽和點在40000勒克斯左右。浙江省夏季中午光的強度常可達100000勒克斯以上,陰雨天中午光照強度也在40000勒克斯左右,可見各地光照強度均能滿足毛竹生長的需要。通過日照時數、日照百分率與毛竹出筍氣候指數的相關分析發現,年日照時數、日照百分率與出筍量相關不顯著,而8-9月份日照時數與毛竹出筍氣候指數呈顯著負相關。因為夏季日照時數多,往往伴隨高溫幹旱,使毛竹正常生長受影響,不利於筍芽形成,翌年出筍少、產量低。
問題250: 溫度對毛竹生長的影響如何?
答: 據試驗,毛竹在氣溫不到5℃時就有明顯的光合作用,在溫度達到50℃左右時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可見毛竹對溫度的適應範圍是很廣的。毛竹鞭梢於春夏季節在正常的土壤濕度下開始生長的最低溫度是16~18℃(地溫,下同),最適溫度是22~26℃(鞭梢出現生長高峰),最高是28~32℃(鞭梢生長受明顯影響)。毛竹在日平均氣溫15~25℃時吸水吸肥的能力最強,生長最旺盛,光合積累最多。如果日均溫超過25℃或低於15℃,吸收與生長都受阻礙。
活動積溫對毛竹生長也有顯著的影響。據分析,日平均溫度大於10℃的活動積溫與出筍氣候指數呈正相關。3-4月份日平均溫度對毛竹出筍的影響比較大,溫度過高過低,淨光合作用都會減弱。所以“適溫期”長短十分重要,適溫長,養分積累多,毛竹長勢好,反之長勢較差。
冬春季節的反常持續低溫會導致毛竹生理功能紊亂,影響生長,如冬季持續低溫會影響冬筍的生長,從而影響春筍產量。開春後的低溫對毛竹筍期生長的影響更大: 當旬平均氣溫上升到10℃以上時,肥大的筍芽開始萌動,陸續破土露麵生長。在溫度適宜時,竹筍居間分生組織的細胞分裂,伸長生長加快,從而增加了節間長度,長成稈高、節疏、尖削度小的優質新竹。此時若出現持續低溫或偶爾溫度急劇下降,則易受寒害,使未出土的筍芽受凍,生理活動受阻,不能繼續生長,形成“泥退筍”,或延遲出筍期限,輕則生長減緩,節間縮短,影響新竹質量,重則導致竹筍死亡。試驗表明,日平均氣溫在12~18℃之間成竹率較高,日平均溫度低於10℃或高於30℃時退筍率均高於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