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251: 毛竹立竹密度與溫度的關係如何?
答: 林地溫度對出筍時間、產量影響很大,而林地溫度的高低受立竹密度(單位麵積毛竹株數)製約。據觀測,林地溫度隨立竹密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最大與最小密度的林地溫度之差達6.7℃.這個原因使得立竹密度為90株/畝林地的出筍時間(3月20日)比195株/畝林地出筍時間(3月31日)提前了11天,進而影響到竹筍的發育和生長以及經濟價值。
問題252: 水分對毛竹生長的影響如何?
答: 毛竹生長快,生長量大,對水分的供應量特別敏感,隻有保證毛竹不同生長期所需的水分,才能確保毛竹的高產。毛竹林的產量是由從毛竹的筍芽分化膨大到出土並長成為新竹這一整個時期所決定的。在這一時期內,水分的供應明顯地影響竹林的生長速度、筍芽分化的多寡、退筍(包括不出土退筍)的數量和新竹的質量。在毛竹孕筍、行鞭的主要階段(生理大年的7-9月份),由於筍芽的大量分化,生理機能加劇,水分消耗量大,若此期間供應較多的水分以滿足需要,筍芽分化就多,第2年發筍量就可大量增加。反之,如這個時期久晴不雨,高溫且幹旱,則筍芽分化受抑製,冬筍數量就減少,次年竹林發筍量就大幅度下降。
毛竹出筍期和幼竹生長階段(停止高生長之前)是毛竹又一個需水高峰,一般為當年的3-5月份。竹筍出土後,居間分生組織的細胞迅速分裂增殖,以極快的速度向上進行高生長。據浙江省林科所在奉化石門試驗林觀察,毛竹幼箱日生長量一般為30~50厘米,最大達101.3厘米;日傷流量(毛竹幼筍出現傷口時會有液體流出,流出的液體量稱為傷流量)平均為1591.5毫升/株,最大傷流量平均為5592.05毫升/株。如此快速的日高生長量和大量的傷流量,若沒有足夠的水分供應,就要嚴重影響幼稈的高生長。每當雨後其高生長量有明顯增加也是一證明。據分析,4月份竹筍生長對降水量的需求的臨界點在100毫米左右,高於此限一般能滿足竹筍生長,退筍率在30%~40%左右;低於此限,就會影響竹筍生長,退筍率上升到50%以上。
問題253: 影響毛竹的氣象災害有哪些?
答: 冰壓和雪壓是毛竹主要的機械性氣象災害,破壞性較大。1976年冬,浙江省普降大雪,山區毛竹大麵積遭受雪壓,損失嚴重。
雨凇(俗稱凍雨)是一種因缺少凝結核而造成的過冷卻態降水,當它降落到毛竹枝、葉、稈時,就直接凝結成堅硬的冰層。它不易為一般的風吹搖動而震落。
局地雷陣雨和台風均可引起大風,使毛竹竹稈折斷或撕裂,甚至翻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