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概論》reference_book_ids\":[730383379291177270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start_container_index\":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quote_content\":\"《服裝美學》reference_book_ids\":[7303838161300360211,730383816141780073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0,\"start_container_index\":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3},\"quote_content\":\"《西方服裝史》reference_book_ids\":[730383115583540739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教材原本是沒有後記的,但是這部教材為什麼必須有呢?原因在於按前幾本的慣例應該設置一個自序,說明一下本教材的撰寫主旨以及獨特章節形成的來龍去脈,以助於讀者立體地應用並欣賞。但是,這部教材前有導言,而後專設了一個序章,如果再加一個自序,會顯得頭重腳輕。反複考慮,就安排了一個後記。
國家教育部在高等院校設置服裝設計專業,時間是1983年。當時,很多學院都是從染織專業調撥教師和學生。我因為是講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教師,因此領導讓我擔任中國服裝史課。如今看來,我就成了美術院校第一批講中國服裝史的教師。
我講中國工藝美術史時,“印染織繡”章節中實際上包括了衣服,而“牙玉骨木雕刻”和“金屬工藝”中又包括了部分佩飾。當然,專門史又是一種教法,撰寫教材也需要單獨一種思路。
1983年起,我邊教課邊整理修改完善中國服裝史講義。1988年春完成了教材文圖稿。我撰寫的教材層次清晰,重點突出,便於教師和學生使用。特別是有55個少數民族服裝,更利於學生完整了解中國服裝的發展史。
1989年7月,我撰寫的《中國服裝史》正式出版了。這部書印刷了9次,受到廣泛歡迎,並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圖書館等處收藏,有韓國學者將其譯成韓文,1992年以全韓文形式在韓國耕春社出版。
1999年4月,我這部書的修訂本推出。一是出版10年了,經過社會考驗,需要在成功的基礎上再行修改;二是我補充了新內容,即其他教材很少涉及的新中國服裝發展狀況,這一本書又印刷了13次。被譯為全日文在日本推出,全日文竟然印刷了3次,足以見其在國外受歡迎的程度。這還不算完,今年日本白帝社又與我簽訂協議書,將以全日文電子書形式上傳,更便於青年閱讀。
2007年10月,我的《中國服裝史》《服裝美學》和帶著年輕教師寫的《西方服裝史》《服裝概論》,作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相繼推出。首當其衝的當然是《中國服裝史》,這部書至2016年已經11次印刷。實際上,當年同時出版的還有省部級“十一五”規劃教材、天津市哲學社科立項成果,我撰寫的《中國近現代服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