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秋,我主講的《中西服裝史》獲批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13~2016年經進一步建設,又成功轉型升級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而今,距這部書的第二次修訂又過去了9年,中國紡織出版社服裝分社社長郭慧娟女士邀我再修訂。我其實已經在兩年前就著手修改並增補了,也希望能在2017年,即時隔10年後推出第三次修訂本。
我想,最初寫成這部教材時,我36歲。兩次修訂分別是47歲和56歲,而今我已經65歲,再原樣拿出,實在沒有什麼意思。要出版配合國家級精品課的教材,必須適應新形勢,結合新科技,因此要做一次全新的構思。可是,也有問題。課程視頻已經掛在網上,況且曆史資料也已定格,大幅度調換是不可能的。
轉而又想,近年在大學上課的青年學子,已是“90後”甚至“00後”了,“網生代”的學生還習慣閱讀這種傳統教材嗎?國際教育界的“慕課”和影視界的“彈幕電影”啟發了我,如今教育也應創造一種“寓教於樂”的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接受文化知識。媒體上說“碎片思維”時,好像貶義多,可是我覺得微信、微博和客戶端實際上已讓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習慣於這種碎片化,我們應該適應並加以引導才對。
再者說,我從2008年起主持了兩個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曆代《輿服誌》研究”和“東方服飾設計審美研究”工作,幾年來帶領多位年輕教師為此下了不少功夫。前者已於2015年9月在商務印書館出版,後者以50萬字的學術著作規模剛剛拿到結題證。這就考慮出版了。還有一部“人類服飾文化學拓展研究”百萬字書稿是教育部後期資助項目,目前正等待結題,將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此學術研究基礎上,我確實也不能夠還以原來的《中國服裝史》麵向讀者了,感到有許多地方需要再嚴謹,再推敲。
於是,我在兩年前重新安排了這部教材的撰寫格局。先是導言,讓大家了解一個梗概,再是序章,我按照講授的課程先講服裝起源,以一種最通常又最好理解的方式講。每一個曆史時期前,先簡述社會背景,然後再介紹一下總的文化態勢和藝術風格。考慮到正文字太多,容易使師生們讀起來覺得刻板,因而特意安排了一個“延展閱讀”,寫出一些有關服裝文化的小故事,有神話傳說也有民間故事,甚至有文學和戲劇故事,同時又專門安排了一些補充正文內容的圖示與織物紋樣,總之是使服裝史課程更活躍,更豐滿,也就更增添師生的課堂內外學習興趣了。
線描圖是這部教材獨家原創的服裝圖,屬於亮點。主要是由我先生天津美院雕塑家王家斌在1987年繪製的,平麵圖則是我畫的,後來又由三位天津工大和天津美院的畢業生劉鬆、王萌、呂金亮補充的時裝圖。最近的7幅圖還是我先生畫的。考慮到如今印刷可以做到高清晰度,所以也補充了一些圖片,這樣看起來好像更豐富些,也可以增加新鮮感和實物感。
去年暑假時,我的研究生現為我院職工的巴增勝幫我打印文稿。今年暑假,又是我兒子王鶴幫助修改、串文和配圖,反反複複、不厭其煩。王鶴是南開大學博士,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主講設計與人文——公共藝術,多年來是我的黃金搭檔。這部教材第三次修訂本的修改理念,很多是受到王鶴的啟發。
如今,再修改核查一遍的文稿還要由我院實驗室主任,也是我的研究生賈濰去做Word文檔……多少人的心血,多少年的時間,構成這部教材,它是我從年輕時傾心打造的,但願常出常新,永遠以一種嶄新的麵貌去講述古老以至當代的服裝演變曆程。
2016年8月16日 於天津師範大學華梅服飾文化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