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服裝難解名詞集釋(1 / 1)

冕(miǎn):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員戴的禮帽,後代專指帝王的禮帽。

袞(gǔn):古代君王和上公的禮服。

舄(xì):古代一種複底鞋。

(xūn):絳色或暗紅色。

旒(liú):旌旗上飄帶,皇帝冕冠上裝飾的玉珠。

(yán):原為複在冕板上的布。後指冕冠的平頂,稱板。

黈(tǒu):黃色。

纊(kuàng):亦作,絮衣服的新絲棉。黈纊一詞專指冕冠兩側垂下的玉珠。

黼(fǔ):古代禮服上繡紋,黑白相次,作斧形。

黻(fú):古代禮服上繡紋,黑青相次,作兩獸相背形。

芾(fú):古代冕服上蔽膝。通韍。

(bì):古代朝服上蔽膝。

屨(jù):麻、葛製成的單底鞋。

弁(biàn):古代貴族的一種帽子。

笄(jì):簪子,古代用來固定挽起的發髻。

衽(rèn):多指衣襟。

屣(xǐ):鞋。亦作躧、蹝。

綦(qí):蒼白色。毛傳“綦巾,蒼艾色女服也”。

帨(shuì):佩巾。

裾(jū):多指衣服前襟。

襜(chān)褕(yú):直裙服,區別於當年裹身的曲裙服。

(dān):即為單衣。

(jiǒng):古代稱罩在外麵的單衣。

褌(kūn):古時指有襠的褲子。

(hé):鳥名,稚類,性好鬥,至死不卻,武士冠插毛,以示英勇。或說為錦雞。

袴(kù):同褲,古時指套褲,以別於有襠的褲。

袿(guī):多指婦女長衣。

襦(rú):短衣、短襖。

髾(shāo):一指頭發梢,另指婦女衣飾。

鞶(pán):古代皮做的束衣帶。鞶囊是古代官吏用以盛印緩的囊。

襳(xiān):古時婦女衣上用作裝飾的衣帶。

帔(pèi):披在肩上的彩巾。

褶(dié):褲褶為重衣,另有(zhě)(xí)兩音。

(liǎng)襠(dāng):前後兩片相連的坎肩。

衵(nì):內衣,貼身的衣服。

褾(biǎo):袖端。

袪(qū):袖口。

襆(fú):亦作襆頭,一種頭巾。

(kuǎ):古代腰帶上飾物,質料、數目隨身份而異。

冪(mì)(lí):古代一種全身障蔽的方巾。

靨(yè):①酒窩。②女子在麵部點搽妝飾。

襴(lán):古時上下衣相連的服裝。

髡(kūn):剃去頭發。

(xī)(chì):水鳥,大於鴛鴦。

獬(xiè)豸(zhì):傳說中異獸名,能辨曲直,以角觸不直者。

帢(qià):一種便帽,尖頂無簷。

幘(zé):包發巾。

襇(jiǎn):裙幅或其他布帛上打的褶子。

瑱(tiàn):與黈纊為一物。

(tōu):石即黃銅。

織成:古代名貴織物,料用絲或羊毛。或織成衣片,免裁直接縫成衣服。

袷(jiá):夾的異體字,指有襯裏但無絮棉的夾衣。另有(jié)音,指衣領。

鞢(dié)(xiè):西北民族束腰革帶,上飾多環,可掛物。

觿(xī):用於解結的用具,獸骨製成,形如錐,也用為佩飾。

琚(jū):佩玉。

瑀(yǔ):似玉的白石。

珩(héng):佩玉的一種,形似磐而小。

擿(zhì):即搔頭,古代婦女頭上的一種首飾。

縠(hú):有皺紋的紗。

鍪(móu):古代武士頭上的帽盔稱兜鍪。

(gōu):臂套,用以束衣袖以便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