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0416474153,6885615349635484686,7241779741806562364,7301960314159893554,7316473062201756711,7084161014228323341,7257081674016492583,7294563910001101865,6989187508185598989]}],\"1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2,\"start_container_index\":1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6},\"quote_content\":\"《綠野仙蹤》reference_book_ids\":[7314149780991511606,7316402327169010727,6895328650426584072,7316434976386321443,7301971668056935459,7294565325259934739,7316405944454220840,6987292411097517086,7315371265303252005,7316396730285558784,6959122744696900639,702627329559494966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時代進入一個新的世紀,意味著有許多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正在不斷生成、演化,並不斷推出更加嶄新的意識以及方式,當服裝作為載體時,它是最有視覺衝擊力,因而也是最具影響力的,服裝與社會思潮的互為影響是最為顯見的形式之一。
21世紀,後現代主義思潮越發深入人心,浸潤到許多領域。這種思維影響的結果是,無中心、無規律、無權威已成大勢所趨。中國改革開放二十餘年後,人們麵對令人眼花繚亂的服裝現象,早已司空見慣。隨著思想開放程度的加大,中國的社會寬容度逐年增強,隻要不違法,人們願意怎樣著裝都無所謂。個性越來越被重視,大家覺得“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是正常的,別人不應該幹涉他人著裝,這顯示著一種新的人生態度,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一種看似無序實則井然的社會秩序正在確立並在提升的過程中。而這些恰恰說明社會在快速進步,文明正向高度發展。
21世紀,中國服裝史在進程中明顯地顯示出新的時代特色。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是人們更加理性、更加客觀,減少一些盲目,加強了一些思考。在紛繁的時裝流行中,中國人開始問為什麼?怎麼辦?如何發展?比如對華服的興起,對服裝麵料的環保要求,對服裝與健康的關係,對中國時裝何時在國際時裝界占據一席之地的期望……中國顯然還沒有恢複衣冠大國的風采,也許我們沒有必要再重溫大唐服飾所集結大半個世界人類智慧的輝煌,但是中國人已經找回了自我,找回了中華民族的自信與雄心,這從種種服裝現象、著裝心理、服裝設計理念和服裝研究的成果已經明確地表現出來。
21世紀已經進到第17個年頭,人們感覺如何呢?互聯網、數字化、大數據、雲計算已經深入到百姓中間,時裝國際化也已經不新鮮。這一階段的亮點需要提一下,一是時裝雖然轉瞬即逝,但是人們追趕時尚的熱情依然不減。社會節奏成倍加速,可是人們仍舊找尋時裝潮流。手機聯網、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興電子業的新技術實施,使得時裝更加牽動著裝者的神經。從現實中可以看到,時裝流行更加迅速,覆蓋麵也更加廣,隻是有一些與原來的時尚潮流的不同之處,那就是更加多元化,而且人們追起潮流的心也趨於平靜,很多是將其當作一種生活樂趣,或說是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一種消遣而已,不再看得特別重。
還有一點是,服裝的概念已不僅僅是穿著,服裝文化更加受到重視,這裏包括服裝企業,借助電視廣告進行文化攻略,以宣傳某一企業或某一品牌。尤其是電商的大規模來襲,又使得服裝文化呈現出一個嶄新的麵孔。國家教育部於2013年頒布新專業,其中服裝設計改為服裝與服飾設計,後一個服飾應該是強調與衣服配套的飾品及隨件。各學校相關專業每年都要舉行至少一次服裝設計動態或靜態展。尤為可喜的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各省各直轄市的社科以及藝術規劃項目中都有從事服裝專業的高校教師和科研院所人員踴躍參加,這無疑會使服裝與文化研究上升到一個新平台,從國家文化建設的意義上來說,服裝文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21世紀的時裝潮流是不應該單純以服裝而論的,這是一個著裝者整體生活方式構成的綜合體。社會已不單一,學科講究交叉,一切都是立體的,因而以時尚來概括也許更為合適。按照流行順序,我們可以梳理一下這10年間的時尚流行。
女裝嬰兒化2000年春,上海年輕女性中出現行為嬰兒化傾向,即頭上梳兩根小辮甚至丫髻,腳穿大圓頭的娃娃鞋(即20世紀60年代的黑色偏帶布鞋,從造型上更接近腳形),身穿五顏六色緊身衣或背帶褲,斜挎一個繡花包或小皮包,包帶上綴著絨毛小熊、小狗等。與此同時,女大學生喝水用奶瓶,化妝用嬰兒露,搽手用寶寶霜,說話也奶聲奶氣的。一時間,連三十大幾的少婦也穿著孩裏孩氣的衣裝,儼然蔚為風氣(圖11-1、圖11-2)。
“兜肚”上街女裝中吊帶衫已很普遍,衣又短至露臍,因此女性日常出門的裝束就可以大大方方地穿著宛如乳罩式的上衣。後來,演藝界女性索性連禮服也做成上為胸衣式,中國影星更是著中式兜肚走上國際領獎台。下裝雖然收斂些,但有些超短裙也僅及大腿根兒,如若不是穿著一雙皮鞋或“皮拖兒”(無後幫涼鞋),簡直就像泳裝。袒露之風驟然興起且越來越猛烈,越來越為人們所習慣。袒露式衣裝已被受儒家思想影響兩千多年的中國人所接受(圖11-3、圖11-4)。
酷與蔻世紀之交時,人們流行“酷”,酷是英語cool的音譯。一般表現為冷峻怪異的形象,比如穿著一身黑,特別是飾有骷髏、怪獸圖案的夾克,戴著大而黑的墨鏡,使人們根本無法看清他(她)的臉。總之是冷冷的,一副不可一世的叛逆者形象。酷不同於帥,帥有些精幹與灑脫,甚至有些漂亮,而酷卻與潔淨、靚麗無緣,有一種野性才好(圖11-5~圖11-7)。
“蔻”的意思是可愛的、嬌小的、迷人的,是英語cute的意思。原本就是女裝嬰兒化傾向,但一說cute,便顯得很時髦,很前衛了,這種稱謂是有趣味的。尤其是中國漢語具有極強的概括性,甚至有些隱寓性和遊戲的味道,因而“酷”字很容易讓人想到冷酷,而“蔻”又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豆蔻年華(圖11-8、圖11-9)。
“韓流”襲人“韓流”不單指著裝,更準確地說是由韓國音樂和韓國影視而形成的一股衝擊波。一時,“韓樂”“韓劇”演化出人們對“韓版”美女或美男子的推崇。表現在服裝上,早期為染黃頭發,穿黑色肥腿褲或油亮麵料一塊一塊顏色的長褲,上為圓領文化衫或肥肥闊闊的夾克,衣服肘部和牛仔褲膝蓋要撕成一個邊緣不規則的孔洞。最有意思的是,雙肩背皮包或衣服前襟掛滿了旅遊紀念章或服裝標牌……這裏其實包含有不少西方青年的朋克情趣,但一經韓國影星演繹,便更易被中國小青年所吸收。後來發展為衣冠楚楚、紳士風度、帥氣、洋氣又略帶亞洲人的含蓄,韓國藝術潮流與天氣預報中的用語“寒流”諧音,故迅即流行開來(圖11-10、圖11-11)。
圖11-1女裝嬰兒化 (一)
圖11-2女裝嬰兒化 (二)
圖11-3兜肚女裝 (一)
圖11-4兜肚女裝 (二)
圖11-5文身、T恤飾骷髏圖案
圖11-6酷裝扮 (一)
圖11-7酷裝扮 (二)
環保與健康自20世紀末興起的環保意識引起了人們對於服裝麵料可降解問題的高度重視,一些化纖衣料在加工過程中對於空氣的汙染也被提到科學家的議事日程上來。21世紀初,人們又發現,所謂“綠色時裝”的純自然麵料,如蠶絲、棉花等也不是真正“綠色”的,因為服裝原料在種植過程中,使用的殺蟲劑、化肥、除草劑等會殘留在棉纖維中;原材料儲存時,使用的防黴劑五氯苯酚等化學物質也會殘留在麵料上,紡織過程中使用氧化劑、催化劑、熒光增白劑等化學物質更是為較大多數人所了解的;還有在印染過程中,使用的偶氮染料中間體、甲醛和鹵化物載體以及重金屬……我們不禁問,科技進步了,但是著裝如何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