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服裝定義與起源(2 / 3)

對服裝起源的探討,集中在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從一些大膽走進未開化部落的人類學家起手,在研究人類童年狀態時必然牽涉到服裝形成的基礎因素。

這先要從對人類生成的考證說起。1831年,英國生物學家查理·達爾文乘海軍勘探船“貝格爾號”開始曆時5年的環球旅行,在動植物和地質等方麵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采集,經過綜合探討,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或《物種原始》)一書,提出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不僅說明了物種是可變的,對生物適應性也做了正確的解說。

繼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後,在最近百餘年的時間裏,人們又提出種種有異於達爾文進化論的關於人類起源的學說。例如,人是由水族動物進化而來。這一學說雖然未脫出進化論的圈子,可是已把陸地上的猿,變成了水中的河豚、海豚和鯨。不少醫學家和動物學家發現,人和猿的體質結構接近程度,根本無法與人和海豚體質結構接近的程度相比。這就是說,過去有關人類學書籍,大都在強調人和猿的一致性,諸如大腦重量、五官、四肢,特別是手指和腳趾的近似值。然後就此提出,從猿到人的過渡在體質形態的發展上,經曆過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個階段。從這時開始,現代人種便逐漸形成了。

從海豚進化到人的推測是,由於某一次海水的意外災難,把一部分海豚和鯨衝到了遠離海岸的陸地之上。當海水退去以後,這些水族動物麵臨著一次生與死的嚴峻選擇。於是,它們中的一部分死去了,一部分卻靠著某種勉強的適應力得以存活下來,例如鯨本身就是用肺而不是用鰓來呼吸的。現代醫學界和動物學界人士還從對海豚與鯨的生活習性上觀察到,它們的交媾姿勢、哺乳姿勢都十分類似人類,至於說腦重量、腦結構等更是接近人類。這樣一來,新學說雖然並未完全形成獨立的體係,但還是對達爾文進化論提出了挑戰。而且在20世紀下半葉,英國海洋生物學家何利斯特·哈迪爵士也提出,地球人類可能是一種水生猿的後裔。

其他還有地球上第二次人類衍生、外星來客甚至外星球氨基酸係物質來到地球上,帶來了人類的生成與繁衍等,由於與服裝關係不是很大,在此就省略了。我們主要來思考一下關於服裝起源的諸學說。

“禦寒說”是服裝起源中最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的一種說法,確實也有這種現象。冷了,人會馬上想到再加一件衣服。但是,禦寒能說明是服裝起源的主要動機嗎?這還要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來探討。假如人真的是從陸地猿演化而來,那麼為什麼要脫掉自然體毛再謀求其他物質來遮覆軀體呢?有人認為,或許是地球先變暖而後又進入冰河期,也就是類人猿先脫掉沒必要的體毛之後,遇到氣溫下降時又不得以去找一些什麼樹枝、獸皮來披上?

假如人的起源真是由水族動物演化而來,那在製衣以禦寒的說法上,倒是尋到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答案。水族動物本來隻有皮,而沒有毛發,因此它們需要製衣以禦寒。聽起來,好像有些道理,隻是這樣解釋未免過於簡單了。如果依此學說進行服裝起源設想,那就是,水族動物的鰭進化成上肢,尾進化成下肢,在我們的形象思維中,極易引導人們聯想起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中那天真純潔的美人魚。水族動物在陸地上落腳以後,根據需要而逐步長出了頭發等體毛,而胡須是本來就有的,隻不過在進化過程中又濃密了許多。於是他們在站立的最初階段就穿上了衣服,同時佩戴上貝殼……美妙極了,有如在讀神話故事。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人們對於人類起源的認識,僅僅局限於一些神話和傳說。直到近代,考古學、人類學、古生物學、地質學和民族學等許多學科的發展,特別是地質考古對文化遺存的發現,才為研究人類起源和服裝成因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資料。根據目前發現的化石資料,1400萬~800萬年前,已有用兩足直立行走的臘瑪古猿。有些學者從解剖學的資料分析,認為臘瑪古猿可能已有說話的能力。

舊石器時代的年限大致可推斷為175萬年至1萬年前。其中可分為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延續時間較長,約占舊石器時代的75%。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雖然隻給我們留下了簡單粗糙的手製石工具,並沒有飾品,但應該看到,人類服裝即從那些打製石器上就開始了序幕。隨著石器工具製作水平的提高,人們已會製作精巧的飾件。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尼安德特河流域附近洞窟中首次發現10萬年前的“智人”遺骨,從遺物中發現當時人已開始製作飾品。

迄今為止,發現早期飾品的年代遠比發現衣服的年代要早許多。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為某些飾品因其質材堅固而得以保存下來,而衣服終因質材難以留存太久。無論衣服還是飾品,應該承認人至遲在舊石器時代就發明了服裝。如果從禦寒的動機來看,顯然缺乏證據。20世紀初,歐美一些學者,深入偏僻地區考察,努力從尚存原始部落的穿著習俗上,探尋服裝起源的來龍去脈。學者們在觀察中發現,氣候寒冷的火地島上原住民幾乎完全裸體。達爾文也曾承認:“自然使慣性萬能,使習慣造成的效果具有遺傳性,從而使火地島人(南美南端印第安人)適應了當地寒冷的氣候和極落後的取暖條件。”航海家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新大陸時,看到美洲的原住民都光著身子站在凜冽的寒風中,他趕緊讓船上的人們將整捆的布發給當地人做衣服。但是,令哥倫布吃驚的是,原住民將那些布撕上條係掛在身上,任其隨風飄揚,根本沒有以此保暖的意思。

可以這樣分析,以衣服禦寒,是文明人的嬌弱想法,生存在原始社會生活狀態的人,具有更強大的抗禦自然並適應自然的能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不會因寒冷就想到製作服裝,為了避雨而發明帽子是當代人的想當然,至少它不是一個可以確信無疑的學說。

“遮羞說”也是大家普遍認可的服裝起源因素。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依據來源於神話傳說。基督教《舊約全書》中說,上帝用了6天時間,先造出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飛禽走獸,最後照自己的模樣用聖土造出了第一個男人,名叫亞當,又從亞當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了一個女人並做了他的妻子,名叫夏娃。亞當和夏娃的子孫都是上帝的後裔。亞當和夏娃起初是不著裝的,隻因為聽了蛇的慫恿,偷吃禁果,眼睛明亮了,才扯下無花果樹葉遮住下體,其實,這裏有一個關鍵之處需要注意,“眼睛明亮了”,這不正是人類走出愚昧、野蠻時期而進入文明時期的標誌嗎?世界其他地區的傳說中,都講是人類受到神的指點才懂得以衣服遮羞。

從種種人類學家得出的結論來看,這一有關服裝起源的學說最站不住腳。因為,這是有了人類文明羞恥觀以後的事情了。再者說,遮羞主要是遮住哪個部位呢?第一性征?第二性征?事實證明不一定是這樣。比如,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的女性,包括未婚少女僅從腰間罩一件垂到腳麵的薩龍,而前胸和雙乳都裸露著。但是,她們卻認為來自西方的姐妹們將兩條腿顯露出來未免太不雅觀了。其實,西方婦女的裙長也是從20世紀中葉才開始減短的。英國人羅伯特·路威在《文明與野蠻》一書中談到20世紀上半葉的巴西,瓦利族婦女都赤裸裸跑來跑去並不覺得有何不可,但是旅遊者提出要買她的鼻塞時,她竟紅了臉,趕緊跑去再找一個塞上。在大洋深處島嶼上的人們,赤身裸體,隻在頸間戴一串貝殼,走在街上很自然。當他們與人交易需摘下貝殼付款時馬上蹲下身子,好像一時衣冠不整。但交易完畢,重將貝殼掛在項間時,一切又回歸從容自若了。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從古至今有許多解釋不清的著裝遮羞觀。因而,說人類在文明進程中不斷確定並深化了這種遮羞理念是能夠讓人相信的。如果將“遮羞觀”作為服裝起源之一還是難以令人信服。

“性吸引說”作為服裝起源學說之一,是與“遮羞說”完全相悖的。持這一觀點的人最常舉的例子就是雄孔雀。它們每當求偶時就會展開如扇的尾羽。實際上,這在許多動物發情時都會出現,即是以美化自己的外觀形象去引起異性的注意,進而取得好感,然後達到繁衍後代的目的。

應該說,這在人類早期意識中倒是容易自然流露的。美國邁克·巴特貝裏和阿麗安·巴特貝裏在《時裝——曆史的鏡子》一書中寫道:“澳大利亞原住民在腰間係著羽毛,在小腹和臀部飄然下垂,並且瘋狂地扭腰擺臀,跳一種旨在刺激人性欲的舞蹈。南非布須曼婦女的腰圍是用穿有珠子和蛋殼的細皮條做成的,它吊在腹部和臀部搖搖擺擺,也有同樣的意義。”美國伊麗莎白·赫洛克在《服飾心理學——兼析趕時髦及其動機》中也說:“在許多原始部落,婦女習慣於裝飾,但不穿衣服,隻有妓女穿衣服。在撒利拉斯人中間,更加符合事實。按他們的觀點,穿衣很明顯的是起了引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