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服裝定義與起源(1 / 3)

《文明與野蠻》reference_book_ids\":[6897462937355553806]}],\"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7,\"start_container_index\":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1},\"quote_content\":\"《海的女兒》reference_book_ids\":[7070438690920631309,7295704005378837566]}],\"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9,\"start_container_index\":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3},\"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7293416252188396607,7257371397461118013,7176958861872466999,6959122740787825671,7263389528902077452,693196673684552398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可以這樣肯定地說,服裝是伴隨著人類的誕生而出現的。最早也許是將一根木棍別在耳朵上,也許是用藤蔓類植物纏繞後頂在頭上或掛在項間。這之後才有了有意識的創作,諸如將花朵或貝殼穿成一串掛在身上……這些無法從文字記載中找出依據,卻存在於20世紀仍保持原始社會生態的部落居民中,因而可以被認定為是人類站立起來以後的初始服飾。

服飾,與服裝的概念應該是等同或相似的。服飾通常被界定為是衣服和飾品,實際上服裝也包括了上述兩者,隻是單說衣服不能等同於服裝或服飾。講述衣服的書可以沒有佩飾,但一部服裝史是不可能摒棄飾品的。有些時候,服飾被理解為與衣服配套的飾品,或索性說配飾。這樣一來範圍就大了,可以包括佩飾,也可以包括箱包,甚至於鞋帽都可以算在內。

從理論上講,服裝和服飾都應包含四部分內容:

第一是衣服:除了遮擋軀幹的主服以外,還有首服,即帽子、圍巾等;足服,即鞋、襪等;手服則有手套、手籠等。這一部分的最大特點是具有遮覆性,可以兼具裝飾性。

第二是佩飾:從頭花、簪、釵、發卡,直至耳環、鼻環、唇環、項鏈、胸花、腰鏈、踝飾等;男性的領帶、領帶卡也屬這一類。這部分的特點主要是裝飾點綴,基本不考慮遮覆性。

第三是化妝:從原始人的文麵、文身、繪身,到現代人的文眉、文唇、文眼線、隆鼻等,當然最普遍的還是自古以來在臉上的塗抹,同時需注意手指、腳趾塗色也是化妝。在身上刺花紋後塗色,甚至割痕、燒疤等以皮膚立體圖案來顯示某種效果的,同屬於化妝一類。

第四是隨件:隨件可理解為是跟隨人的衣服佩飾一同塑造服飾形象的物品,隻不過,隨件可有可無。如果有,更能顯示著裝者身份、性格;如果沒有,也無所謂。如包、褡褳、包袱都是中國古人的包,一看即知時代。人造革旅行包是20世紀60~80年代的標誌,從款式,從質料,再看上麵印製的標語,一看就是那一個時代的產物。90年代是帶輪的人造革箱,21世紀則一律是各種材質的拉杆箱。中國改革開放後,男性盛行帶手包。不過稍加注意就會發現,用手包的多為機關幹部中的男性處級或局級幹部,農民工不用,更高級別的領導因為配置秘書,因而也沒有用的,包能顯示身份。至於流行,包絕對是敏感形象,流行大包小包,雙肩背、單肩背,時髦人士用包肯定跟上潮流。其他類似傘、手杖,以至傳呼機、手機等都屬於隨件,不然人們為什麼會隨著時尚去更換手機呢?這時的心理活動,不僅僅是尋求技術的升級,還有很大程度是為了考慮時尚,以此來彰顯新理念。

總之,服裝即是人類為包裝自己而創作的精神與物質結合體。

從質料上看,首先是大自然的賜予,不然怎麼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呢?但人類並沒有滿足自然界本來存在的動、植、礦物原形,而是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挖掘、去改變並利用,使之更符合高水平的需求。這正是人類與動物不同之處,如養蠶取絲或將礦石加工成飾品。

從造型上看,首先是要符合人體結構並可供其活動。任何一件衣服或飾品,無論是否舒展或禁錮,最低限度是不會絕對限製人身的活動自由。比如手鐲、手鏈、手釧,無論怎樣華麗、繁縟,以至不便著裝者勞作,但不能讓著裝者動彈不得,把兩手的手鐲連在一起,那就成了手銬了,也就是成了刑具而非佩飾品了。當然,也有兩隻手鐲相連的“情人銬”,那不能算作刑具或佩飾,應屬於玩具係列。

從色彩上看,顯然最初是以當地植物或礦物染料來染製衣服,土生的花、草、果實、果殼會染出特有的顏色。有些地區利用河泥揉浸織物,使之產生一種獨特的顏色與質感,這些都離不開區域性。現當代就不是這樣了,化學染料可以千篇一律,放之四海而皆準。於是,個性消失了,有害成分也增多了。我們說不大好,這是人類的科學進步,還是人類與大自然漸行漸遠。

以上三方麵都離不開文化,隻是相比起來,紋樣應該更具文化性。一個形象代表什麼?一種形象的組成方式具有什麼意思?這裏肯定是有人類的思考。在這一點上,各地區,進而各民族,再為各國家,差異很大。比如,蝙蝠在中國,由於“蝠”與“福”同音,因此用諧音而形成轉義,蝙蝠組成的圖案如“五蝠捧壽”等,非常招人喜愛。而歐洲人特別害怕吸血蝙蝠,常有人和牲畜為此喪生,當然就不能以此為圖案,更不可能用在服飾品上。再如西歐藝術品中總有貓頭鷹,他們認其為益禽,日本人則因貓頭鷹有兩隻圓圓的眼睛酷似戴著眼鏡,因而被看作學問的代表形象,倍受尊重。中國人則不然,中國人有陰陽的說法,貓頭鷹愛在夜間行動,故而被視為陰,再加上叫聲有些像小兒啼哭,所以在中國被認為是不祥之物。即使花草山水是人類共有的,也有不同的愛好與講究。

說服裝是人類為包裝自己而創造的精神與物質結合體,除了以上四個方麵以外,還有一點就是服裝配套。不要小看了一身衣服佩飾的結合搭配,穿一件衣服時戴什麼首飾,蹬什麼足服都是有講究的。縱觀各個朝代及至當今,搭配錯誤極易被看作是缺乏教養。雖然後現代衍化出“混搭”和“反常規”等新的不受原規則束縛的配套方式,實際上這是限於時裝的。真正的禮服,尤其是鄭重禮儀上的服裝,還是不能隨便穿,否則會貽笑大方。

當然,時代在發展,有些也會悄悄地變。如在中國古代,普通家女子不能單穿褲子出來見人,褲外必須著裙。隻穿褲的女子不是窮苦人家勞動女性就是藝界女子。如宋人王居正《紡車圖》中婆婆將裙子挽起來直露出褲管,兒媳紡線索性穿著長褲,圖中特意表示,這婆媳倆的褲子都有補丁,可見其貧困。但是現當代以來,女子穿褲並不是身份與境況的標誌了。按西方禮儀來說,女性的正裝是裙,而不是褲。直至20世紀90年代甚至到世紀之交,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萊特在國際場合以政治家身份亮相時,都是裙裝。而2014年國際舞台上,韓國總統樸槿惠、巴西總統羅塞夫、智利總統巴切萊特都是一襲褲裝。這是一個信號,任何服裝禮儀,任何服飾配套規則都會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的。

關於人類從什麼時候穿起衣服,或說從什麼時候開始萌生這種想法,進而製作衣服與佩飾,說法很多。多年來眾說紛紜,至今也很難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