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些與“顯示說”“裝飾說”重疊的例子也可以說明,人類童年時期,男性有通過勇敢與力量去博得女性歡心的現象,這一點更像麋鹿和大角羚羊,包括雄獅也是這樣。在人類,即通過佩戴獸牙、獸角來顯示自己的英勇果敢或力大無比,同時這也是性吸引的一種表現。由於原始人的競爭意識,還明顯存在著許多接近動物的野性,因此捕殺野獸後先食肉,進而將獸角、獸牙裝飾在頸項上,將獸皮經縫製後穿在身體上。這正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強有力,以在氣勢上戰勝自然的天敵和部落內外其他男性,從而達到追求心愛異性的目的。當然,其中還含有為了謀取王者的目的。有了身份的保證,也就有了擁有異性而繁衍後代的優勢。在服裝起源諸學說中,“性吸引說”還是符合人類自然生長規律和人類社會心理發展規律的。
“巫術說”作為服裝起源學說,也是關乎人類早期社會心理的。從出土飾物上我們看到,飾品都是經過有意加工的,而且有些明顯是經過精致的加工工藝,盡管是手工。在工藝水平極端低下、工藝設備根本無從談起的石器時代,人們以何等的耐心,何等的興趣去研磨首飾,並在獸牙、礫石、鳥骨上鑽孔呢?很顯然,人們如果沒有強烈的生存並繁衍的欲望是不會這樣做的。這種欲望促使他們不畏艱難,將自己的所有虔誠(相信萬物有靈)都傾注到刀尖上。鑽、磨之中得到一種寄托,一種愉悅。因為人們確信這些飾品經過研磨、鑽孔以後戴在身上,能夠給自己帶來直接的切身利益。諸如取悅於鬼神,或是區別於族人,或是爭奪到異性。當時還未上升到純藝術的高度。
最有說服力的恐怕是巫術導致了服裝的誕生以至於不斷變換出新。諸如歐洲岩畫中鹿角巫師,中國漆器中戴著三角形頭飾的巫師等,都使我們推想到,人們為了表示自己的虔誠,千方百計地模仿巫師,而巫師為了顯示自己的神力,又要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著裝形象。由於人們當時對諸神存有一種無比崇敬的心理,很可能去追求一種實則怪誕,但初始動機卻是極神聖、極嚴肅地對天神的獻媚、祈求乃至要挾。
巫術盛行促使了服裝很快地發展起來,可以從許多方麵得到證實。例如,佩戴耳環是為了死後靈魂不會被惡鬼吃掉;刺上斑紋,使祖先認識自己等,都是巫術的意識在起作用。再如巫師裝扮形象總與本部族崇拜的圖騰形象有關,這就使得服裝上既有了模仿動物的立體飾品,又有了描繪動物的平麵圖案,而這些又無不與巫術有關。
原始人為什麼要花費那麼大的精力,去刻製那麼美觀、細致的佩飾呢?《世界文明史》作者美國愛德華·麥克諾爾·伯恩斯和菲利普·李·拉爾夫兩位教授頗具哲理地說:“重要的不是完成的作品本身,而是製作的行為。”表現在飾品上的行為,直接與服裝起源有關。
“勞動說”也是服裝起源諸說中的一種,但曆來不被人們所關注,或說未能引起人們足夠的興趣。我在1989年撰寫的《中外服飾演化》一書中就提到:“或許是外出打獵時要挎上一隻葫蘆裝水,或許是束上一條腰帶以攜武器。”時隔25年以後,我通過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更加確定了這個說法,而且也確有服裝自勞動需要而發明的觀點不斷湧現。原始人全裸體,卻要奔跑著追打野獸、采集果實、捕獲遊魚。身上連僅有的布片都沒有,口袋更無從談起了。那麼他們的武器、獵物放在哪兒,方能夠不妨礙連續的捕獵活動呢?恐怕最便利的辦法,就是用帶狀物將這些物品捆紮在身上。而這種再實用不過的原始動機,極有可能導致了人類服裝的起源。在編織物中,很可能最早出現的是繩子,它的原始形態也許是幾條鮮樹皮樹枝、獸皮獸尾,繼而集束編成繩子。繩子對原始人太重要了,中國原始部落有“結繩記事”的做法。在製作陶器時,也有繩紋或網狀痕跡,這些當是服裝布料的起始之一。
“保護說”相對前者得到較多的承認與重視。保護身體重要部位倒有可能是導致服裝起源的一種促發力。因為原始人既要為了生存去狩獵、采集,又要為了繁衍而保護自己的生殖部位,尤其男性將其視為生命之根。當人直立行走並頻繁地穿越雜草叢去追趕野獸時,男性生殖部位就會首當其衝,處於毫無遮護的危險境地。這種情況下,纏腰布誕生了。雖尚未提到遮羞的文明意識高度上,但保護自己身體不被傷害,則是人類自然的本能。通過對現存原始部落的考察,發現在非洲、南亞、澳洲等地還廣泛存在著男性穿植物韌皮製裙子的習慣。另外,以布塊纏在腰間,再從兩腿之間穿過,用帶子前後固定的纏腰(襠)布更普遍,這使得男性免去了不必要的精神負擔,且又可精神抖擻不顧一切地與野獸拚殺。
不僅現存原始部落這樣,中國古代有一種佩飾,名為韋鞸,也稱為蔽膝,就是用皮子或布做成長約70cm、寬約16cm的飾帶,然後將其係在腰間,使之在前腹自然垂下,用來遮擋生殖部位。後來隨著服裝的發展,才逐漸演變成掛於裙子外麵的裝飾了。在西藏珞渝地區,這種遮蓋物名“黑更”:有牛角剔空的“蘇仁黑更”;有剖木為勺狀的“辛工黑更”;有半片竹筒覆蓋生殖器官的“惹冬黑更”;還有草與樹葉編織的“哈波黑更”。這些黑更凡是能裝飾的地方,都加以塗色、雕刻。無獨有偶,人們在中美洲,相當於唐納克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公元300~800年間的泥塑人像。人像為男性,頭上纏著圍巾,頸間有兩圈大珠形項飾,腰間腹前也垂掛著一塊相當於中國韋鞸似的長方形布塊,布塊上方明顯有繩,以固定在腰際,布塊下方還飾有珠紋,顯然在實用的同時,還具裝飾性。從這些目的性很強的服裝來看,人類服裝起源中有保護生殖部位的因素,這種說法是比較實際的。如果擴大一下範圍,身體前後的服裝遮覆,對於男女來說都重要。
除了以上幾種說法之外,有關服裝起源還有“溫差說”以及前麵沒有展開的“裝飾說”和“顯示說”等。“溫差說”有些接近“禦寒說”,都是與自然環境有關。
還有一種是“模擬動物說”,這種說法直接源於人類學家對人類早期活動現象的總結。如1973年中國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5000年前的彩陶盆,盆內壁上繪有手拉手起舞的人物形象,這些剪影式的人物除了辮飾之外,還有一條垂在衣服下擺的尾飾,而這種尾飾工藝品至今還在傈僳族服裝配套中占有重要位置。另外如甘肅彩陶上散落的人物,有一個戴鬥笠式帽子,這被考古界專家認為是首領而不是農夫。理由是人類早期認為鳥有冠是權威或神化的顯示。
模擬狩獵過程以重溫狩獵的愉悅,這是被美學界人士所普遍認可的一種早期藝術形式。具體到服裝上,一方自居狩獵者,一方扮成動物,這種情景在岩畫大場麵狩獵和散落的畫麵中,都是依稀可見的。以動物牙、角、皮毛裝飾自身,力圖迷惑動物,較之單純模仿、重溫過去時的服裝表現,要顯得文化性更強一些,也就是人類在更聰慧的自身強化之後才會產生的行為。中外岩畫中不乏人戴著角飾去刺殺、圍獵動物的畫麵;古代人也確實曾披著虎皮埋伏在山崖旁以伏擊老虎;今日非洲原住民仍然在身上披草,彎著腰,雙手舉一根長棍豎立著,棍的上端再綁上一團草,扮成鴕鳥去接近鴕鳥,以此偽裝迷惑動物,最終達到捕獵的目的。服裝起源中,當不排除這也是成因之一。
需要說明的是,服裝起源學說都是後人推想得出的結果,我們不能也沒有必要去確立某一個。當然,推想不是臆想,推想必須有根據,如田野考古、古籍記載,甚或至當代仍保持原始社會生態的“活化石”。如此說來,有諸種關於服裝起源的說法是正常的,今人或今後的人們依然可以用科學的態度再提出新學說。
一、名詞解釋
1.衣服
2.佩飾
3.隨件
二、簡答題
1.服裝包括哪幾方麵內容?從功能上看有何區別?
2.如何理解服裝起源?你認為服裝是怎樣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