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服飾這一斑斕的史書中,中國服飾是奪目的一章。盡管自近代以來,中國也無例外地受到隨工業文明而引發的西服東漸的衝擊,但是中國曾擁有過的“衣冠王國”的盛譽是不容貶損的。它作為人類輝煌曆史的一部分,已經並將繼續彪炳千秋。中國服裝事業的成就,不僅是燦爛的,而且是偉大的。這不是虛妄之說,而是事實。
中國人的祖先在地球上站立之時,應該說就基本上具有了服飾,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有了飾品。隻不過,那些掛在頸項間的串飾不一定是為了審美,而是有著更原始、更鄭重的含義,那就是護佑生命,祈福避邪。生的誘惑對於人,無論古今,甚至說古人更強烈一些。因為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原始社會,人們更企望能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保護著一個部落進而是一個部族的繁衍興旺。這時候,一塊赤鐵礦粉染過的痕跡、一縷青草、一枝長滿嫩芽的枝條都寄予著人對生的希冀。那些在骨管上刻花所透露的人的心思,那些在礫石上鑽孔的耐心,都為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古老文明的印跡。雖然說“今人不見古時月”,可是“今月曾經照古人”,我們的祖先在服飾品上的加工工藝比起今日來是落後的,但是他們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情況下所能製成的骨、石等佩飾的精致程度難道不讓我們深刻地自省嗎?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在考古中發現或傳世的精妙絕倫的古代服飾品麵前,我們常常有一種歎觀止矣的感覺。原始人在服飾上所傾注的一腔熱忱,可以說是後世不可企及的。因為那裏麵往往蘊藏著一種生命的虔誠,而這一點恰恰是現代人所欠缺的。
中國封建文明的巔峰是大唐,在那些宛如夏日夜空中閃閃的繁星之中,服飾是一顆格外璀璨的明星。當然,在大唐之前,中國古人已經使服飾達到相當的高度,並已建立起服裝製度而且出現了幾度大膽改革;在大唐之後,中國古人也屢屢在服飾上用盡心機和智慧,使之更豐富地體現出政治、藝術以及多彩的民俗。我們之所以不能忘記大唐服飾,是因為唐代服裝的成就,應歸功於民族文化的活力和民族經濟的大交流。絲綢之路的累累碩果在唐代結成,這使大唐人飽覽了異域的風采,同時又使世界人民認識了中國。
這就因為,服飾是文化,它是文化的直接現實與集中表現。或許正因此,我們才可以說,服飾負載著人類的曆史,無論是昨天、今天還是明天。中國服裝史就是一部有形有色甚至有聲的中國文化史。古來的貫口衫、深衣、襦裙、鎧甲、背子、比甲的廓形完全能不假語言地敘述中國人的生活、激情與前進的步伐。青、白、朱、玄、黃更是以五色的說法連著囊括宇宙的本、金、火、水、土,這裏有著中國人對於哲學的獨特思考,這種思考的觸角,幾乎事無巨細。環佩叮當僅是美人輕移蓮步嗎?不,不僅是身上佩飾的組合,它體現著天的意誌、帝王的神威,而且玉飾碰撞所發出聲音的韻律與節奏,都體現出中國長期占統治地位的觀念,即“禮”的物化與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