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也就是11年前,我在為我院任教時自編的講義基礎上,整理成《中國服裝史》一書。先送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史論係主任田自秉先生審閱,而後交給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發行。當時未曾想,這部書出版後受到了國內各大院校有關專業師生的好評,並被許多院校選定為教材。國外也不斷有大學圖書館收藏與全譯精裝本發行,各新聞媒體更是陸續刊發了專家學者對此書的肯定與推薦。出版社自然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一年一次重版印刷,至今已印行了九次。我想,這不僅對於出版社說明了慧眼獨具,對於作者來說更是感到莫大的欣慰。
算起來,那本書是我正式出版的處女作。盡管今日看來有許多遺憾之處,但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曆史時期,我作為一名青年教師,篳路藍縷,為新建立的服裝設計專業的必修課,寫出《中國服裝史》一書,與老前輩們(他們有的已先後辭世)多少還是起著開先河作用的。在這出版後的9年中,全國六百家出版社,達到年出書十餘萬種的驚人規模,僅中國服裝史類書籍就出版了多種版本。在這種情況下,我的《中國服裝史》能夠連續九次印刷,不能不說是得到熱心這一事業的人們的厚愛,並說明這一事業受到必然的關注。
為感謝大家對此書的關心,我這次應出版社之邀修訂《中國服裝史》,決心全力以赴,采用考古新發現的文化遺存,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科研新成果,文字力求翔實、簡樸,附圖務須造型準確、清晰,以短篇幅傾述高含金量和新水平,並重新構建框架,增添必要章節,來回報讀者。
首先,書名中“服裝”兩字本擬改為“服飾”,因為我提出的“人類服飾文化學”理論中論斷服飾由四部分組成,即衣服(主服、首服、足服)、佩飾、化妝和服裝隨件。這本書的內容顯然用服飾更合適。但後來考慮到,這本《中國服裝史》是按教育部教學大綱成書,且在讀者心目中已經約定俗成,書名已被讀者認同,有了較深的印象,加之是服裝設計專業的必修課課名,所以舍去“飾”字而仍就“服裝”兩字來命題。
本書前言和結語都是這次修訂時重寫的。其中第八章和第九章題目作了適當的調整。考慮到現在已是1998年,基本上屬於世紀末,不能忽視“跨世紀工程”的需要。而原書隻寫到1948年,即新中國建立以前。這之後又足足有半個世紀的曆程,因此有必要再寫一章20世紀後半葉的服裝。巧合的是,這正是我前半生的經曆(我出生於1951年),係“親曆者”,寫這段曆史,具有當然的便利條件。這50年服裝發展情況的敘述,還未在其他同類書中出現,當然我限於篇幅也隻能寫出一個梗概,舉出要端。但我想,這畢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就近說可以使青年人了解20世紀整個時代中國服裝演變的脈絡。從遠處說那將是以一個服飾理論工作者的身份為人們剖示一段真實的曆史。
在《中國服裝史》出版後的9年中,我一邊忙於碩士生和本、專科生的教學工作,一邊忙於搞科研。陸續出版了《中外服飾演化》《華夏五千年藝術·工巧集》《中國服裝史音像教材》和百萬言的《人類服飾文化學》等專、譯著;即將出版的還有《服飾與風采》《西方服飾欣賞》以及《新編中國工藝美術史》。其中《人類服飾文化學》獲得中國圖書獎、國家優秀圖書提名獎、全國服裝圖書最佳獎、十五省市社科圖書獎、天津市優秀圖書特等獎,並以此為中心獲天津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同時,我在《人民日報·海外版》設《衣飾文化》專欄,已刊發文章6年,近二百篇;在《人民中國》上設《中國服飾文化漫話》專欄兩年半,三十篇文章正分別由中、日兩國出版兩種文字的版本。而我眼下應國家人民出版社之約,在撰寫《服飾與中國文化》,屬文化新論類著作……回過頭來再拿起《中國服裝史》,感到非常親切。11年後,我的學養較前自有很大變化,或說是積蓄的能量,用來修訂這本書,相信會比以前要好一些。隻是考慮到這本書的功能仍主要作為教材使用,所以未過多增加篇幅,但願廣大讀者能夠喜歡這本書。
時光荏苒,人事有代謝。當年我撰寫此書時給過我幫助的老師,如今可謂是老成凋謝,但讀我書的人卻以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趨勢,湧上前列。我重新修訂此書,就希望從事服飾研究和服裝設計的人,在一個隊列中互相砥礪,有新的創造,而不是滿足現狀,因循守舊,從而把我們的事業不斷推向新高度。這也正是我的初衷。
1998年5月2日 於天津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