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通完故鄉的路(1)(3 / 3)

父親不在家我在家時,開始我與祖母住一屋,後來我與母親住一屋,她們夜裏長久的哭聲我都聽到。我沒有什麼辦法安慰她們。我在身邊,似乎轉移些她們對父親的思念。可後來我也離家了,我一直想,我若有個叔叔或哥哥就好了。我家三代單傳,祖父單一早去世,父親單一早離家,我單一也出去了。我1948年16歲入黨,如果因為工作需要,我離家可能更早些,是因為這些顧慮拖了又拖。我走那天,祖母和母親去地裏幹了一天活,都沒吃一口飯。此後祖母常到河崖頭向南了望,望河對岸一棵樹。就是在那棵樹的旁邊,孫子走遠的。我剛離開家鄉那段時間,也常常在深夜想起母親和祖母,似乎聽到她們夜裏增加了的哭聲。

建國後的第一年裏,我調到了省會濟南。在沂蒙山東部沂河岸邊的家鄉,感覺上有了些遙遠。那時候交通非常不便。1950年底,領導批準我回故鄉過春節。我先向同事打聽坐火車和汽車這一段的路線,又寫信向村上的叔爺爺打聽了步行那一段的走法。實際這條線路繞了很大一段,第一天坐上火車約六七個小時到了濰縣,第二天坐汽車到了莒縣,在莒縣下車住進斜對門一家旅店。那時期那裏好像就這麼一家旅店,正房東頭一麵大炕,那晚上,住店的有一個老大爺、一個年輕媳婦、一個壯漢和我。老大爺說:“今晚聽我安排,我躺當中,女同誌在我右邊靠南窗,男同誌在我左邊靠北牆!”大家和和睦睦拉家常,住了一夜。第三天一早,我就一溜小跑西去,翻過公婆山,不到中午到了逢集的庫溝,再往西南奔北儒村,過河便到了苗家莊。那天下午祖母第二趟去場院裏取柴草,正好遇上了風塵仆仆歸來的孫子。

1951年春夏,我去莒南深入生活。那時已經有了直達莒南縣城十字路的敞車,回家有兩天就夠了。在莒南與我愛人矯永確定了戀愛關係,祖母聽說後,也不再在意非要找比我大4歲的不可了,沒和我商量,就派大妹去把矯永搬來了。

1951年春,戰爭時期《大眾日報》的第一任總編、後來魯中南區黨委宣傳部長於寄愚同誌擔任山東省文聯籌委會主任和黨組書記不久,又調任華東文聯籌委會任秘書長、黨組書記。以往人們說,於寄愚同誌的調走,是因為《山東文藝》受到批判,批判的重點是於寄愚的雜文《說貓》和陶鈍的《一隻紅色腰鼓》、《繡紅旗》,聽說領導層對於部長工作有“吊兒郎當,白天睡覺,晚上聽曲藝人演唱”微詞。其實,於部長的老特點大家都知道,他的出色的工作才能和累累政績,也是上下都知道的。於老一生坎坷,由此開始。然而人們也忘不了於老到了華東文聯,給那裏的工作打下了基礎,如建立華東文聯創作隊和辦刊物《文藝月報》。1951年底,創作隊員最先報到的是我與陶鈍、王安友。以後,山東的知俠、峻青都去了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