嶄新的鋼琴,放在底樓的窗前。小傅聰心花怒放,樂得連嘴巴都合不攏。那天,從傅家第一次傳出了鋼琴的聲音,隔壁鄰居都好奇地來到窗前張望。他們看到居然是一個小男孩在那裏彈,更加驚異不已。從此,每天傅聰放學回來,剛撂下書包,就撲在鋼琴上。當他的手指觸到琴鍵,心中就充滿無限的快樂。
漸漸的,琴聲稀疏了,走調了。小孩子那“三分鍾的熱情”,消退了。傅雷在三樓的書房裏寫作。側耳一聽,琴聲不對頭了。他悄悄地下樓,發覺兒子在那裏偷懶。邊練指法邊看小說。
父親發起脾氣來,如疾風迅雨,如電閃雷鳴。小傅聰心裏真害怕,然而他知道自己錯了。暴風雨過去,天晴日麗。父親給傅聰講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從四歲時開始練琴,他的父親要他在鋼琴前一坐就是四個小時,不許稍有怠慢,他八歲就登台演出,成為一代鋼琴大師;他又講莫紮特的故事,莫紮特也是四歲時開始練鋼琴,在父親的督促下,一年365天,沒有一天不練,終於在八歲時就寫出他的第一部交響樂,被人們譽為“神童”;他還講了肖邦的故事,肖邦七歲時寫《波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
從那時候起,貝多芬、莫紮特、肖邦、巴赫、李斯特……這些世界鋼琴大師,成了小傅聰心中的上帝。
為了讓傅聰學鋼琴,傅雷“把他從小學撤回”。“英文、數學的代數、幾何等等,另外請了教師。本國語文的教學主要由我自己掌握:從孔、孟、先秦諸子、國策、左傳、晏子春秋、史記、漢書、世說新語等等上選材料,以富有倫理觀念與哲理氣息、兼有趣味的故事、寓言、史實為主,以古典詩歌與純文藝熏陶結合在一起。”
一筆一劃,端端正正,像用鉛字印出來的一樣。傅雷手持毛筆,親自抄寫古文,為兒子編撰語文課本--隻是為一個孩子而編,“發行量”僅為一冊的課本!
學古文,背詩詞,打下堅實的中文基礎,又從中接觸中華民族古典哲理的教育--
富貴於我如浮雲;
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寧天下人負我,毋我負天下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954年,傅雷在給傅聰的信中,深情地說出了內心的期望:
你別忘了:你從小到現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國獨一無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
哪個人教育一個年輕的藝術學生,除了藝術以外,再加上這麼多的道德的?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來播的種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開花結果--我指的是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雷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培育著音樂幼苗傅聰。
傅聰一直記得,1944年3月10日這一天。那天下午,傅家一片節日氣氛,父親買了一個特大的蛋糕,祝賀小傅聰十歲生日。他還打電話約來了傅聰的一個個“小朋友”--他的琴友們。特別使傅聰高興的是,丁善德伯伯帶著他的六歲女兒來了。他的女兒也是傅聰的琴友。傅聰和“小朋友”們輪流彈琴,他的生日,開成了一個家庭音樂會。“小朋友”們演奏完了,一邊分吃著蛋糕,一邊聽著丁伯伯講評。就這樣,在甜蜜的琴聲中,傅聰度過了十歲誕辰。
不過,那時候的傅聰,像一隻要上發條的鍾。父親把發條擰緊,他就嘀嘀嗒嗒走得歡,整天坐在琴凳上練琴。慢慢的,發條鬆了,走慢了,甚至不走了。這時候,又要父親給他上發條!父親深知兒子愛琴如命,隻是過分倦怠,才顯得疏懶。他發覺了,就走過去,啪的一聲,把鋼琴鎖上。這對於傅聰來說,是最厲害的懲罰--他失去了彈琴的權利。當兒子傷心地伏在鋼琴上痛哭時,父親便會過意不去,又把鎖上的琴打開了。這時候,傅聰就把內心的悔恨傾注在琴聲中,他使勁地練,竭力想追回因為倦怠而失去的練琴的時間。
傅聰常常邊彈邊唱。有時候,他還喜歡自己譜曲呢!有一次,他正邊唱邊彈,給父親聽見了。父親走進琴房,把傅聰嚇了一跳,以為要挨“克”,誰知道父親要他把剛才自己“創作”的曲子重彈一遍。傅雷側耳細聽,居然十分欣賞,把它記在五線譜上,給那首小曲取名為《春天》……
童年的夢,是溫馨的夢,彩色的夢。傅聰在琴凳上,在黑白鍵上,度過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