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解讀與感悟(3)(2 / 3)

公元3世紀,波斯薩珊王朝建立以後,瑣羅亞斯德教重新興盛起來,再次取得國教地位。薩珊王朝諸王或者兼任教主,自稱阿胡拉·瑪茲達的祭祀長和靈魂的救世主。主張教會和國家產生於同一母體。這樣,瑣羅亞斯德教即成為新波斯帝國的精神支柱,並且影響到它的整個文化麵貌。公元7世紀,薩珊王朝為阿拉伯人所滅亡,瑣羅亞斯德教信徒也被強迫改宗伊斯蘭教。但是,該教並未消滅,至今在伊朗南部的耶斯德和格爾孟等地、印度西海岸的孟買等地,依然存在由瑣羅亞斯德教信仰組成的社會集團。瑣羅亞斯德教的經典是《阿維斯陀》,它是由不同時代的該教經典彙集而成的。其中最古老的經文——“伽泰”(波斯文,意為“神歌”),見於《阿維斯陀》主集——耶斯那(讚歌和禱詞集),形成於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以前,用古波斯文(讚德文,或稱“阿維斯塔”)寫成,與“吠陀”所用的古印地文極為相近。晚斯諸部分經文,即“溫迪達特”(祭祀儀軌典籍)、“亞什特”(讚歌、禱詞)、“維斯普拉特”(對尊長的禱詞)等,用中古波斯文(巴列維文)寫成。《阿維斯陀》中形成最晚的經文是“班達希什”,是該教創始人查拉圖什特拉(即瑣羅亞斯德)的生平事跡和關於世界末日的預言。

波斯古經《阿維斯塔》大約成書於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6世紀。相傳古波斯人曾用金汁將其抄寫在一千二百張牛皮上,珍藏於寶庫之中。公元前4世紀,希臘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入侵,將其焚毀。公元3世紀時,安息國王巴拉什一世曾下令收集殘經。公元3世紀時,薩珊國王阿爾達希爾一世(226~240年在位)再次廣泛收集整理,由瑣羅亞斯德祭司編訂成有二十一卷的帕拉維語《阿維斯塔》,計345700字。公元7世紀中葉,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入主伊朗,滅亡波斯薩珊王朝,該經書再次遭遇厄運,多被《古蘭經》所替代,今存於世的僅為140000字。

《阿維斯塔》的主旨,是確認有關世間光明與黑暗兩種本源針鋒相對的二元論。前者的化身是光明、善之神——眾阿胡拉·瑪茲達;後者的化身是黑暗、惡之神——眾提婆。居於眾光明神之首的是阿胡拉·瑪茲達。與之相對,居於眾惡神之首的是安格拉·曼紐。這兩大神祗,同為世界萬物之創造者。阿胡拉·瑪茲達創造了光明、潔淨、理智、肥田沃土、家禽家畜;而安格拉·曼紐創造了不潔、邪惡、貧瘠荒漠、凶禽猛獸、毒蛇、害蟲。潔淨自然的元素土和水,特別是火,由阿胡拉·瑪茲達創造;而疾病、死亡、不育則出自安格拉·曼紐的發明。雙方爭鬥不息。《阿維斯塔》號召人們皈依諸光明神靈,敬拜阿胡拉·瑪茲達,並與眾提婆及其所創造的一切進行對抗。在後期瑣羅亞斯德教的神話中,除了大天使、小天使之外,為了鬥爭的需要,阿胡拉·瑪茲達的諸僚神、守護神也被創造出來,既包括日、月、火、土、風、星、空等,也包括忠直、公正、信約、勝利、寬大、貞節、安寧、智慧、真言、教法等。牛象征著善思,火象征著天則與正義,金屬象征著王國與理想境界,水象征著完善,植物象征著不朽。

瑣羅亞斯德教所主張的善惡報應、靈魂轉世和末日審判以及天堂地獄之說,對於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後來宗教均產生過深遠影響。當它傳入中國後,唐王朝便在首都長安及其附近建立教堂,它無疑也對古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目前,經筆者考證,瑣羅亞斯德教傳入我國西藏地區的時間,要比傳入中原的時間(南北朝時說)為早。

十分有趣的是,在波斯帝國和波斯新帝國(薩珊王朝時期),最突出的文化現象莫過於瑣羅亞斯德教,它是前後兩個波斯帝國的國教,它的影響值得深入考察和進一步探究。

什葉派興起的曆史、信仰和製度

什葉派,是伊斯蘭教主要學派之一。“什葉”,阿拉伯語意為“黨人”“派別”“追隨者”。以擁護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裏及其聖裔擔任伊瑪目(穆斯林的領袖)為其主要特征。後因內部主張分歧,又相繼分化出十二伊瑪目派、伊斯瑪儀派、宰德派、極端派等派別和支係。目前什葉派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南亞地區的伊朗、伊拉克、黎巴嫩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