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歐亞大陸橋”“東西方文化走廊”之稱的伊朗,位於亞非歐三洲的交彙地帶,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波斯為伊朗南方一地區名,波斯人是伊朗的主要民族。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波斯語即達裏波斯語,又稱“近代波斯語”,目前仍是伊朗的通用語,也是阿富汗的兩種通用語之一。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達裏波斯語流行的地域包括中亞地區和阿塞拜疆、兩河流域、小亞細亞、印度北部、阿富汗以及中國新疆西部某些地區,以上地區在曆史上或曾屬伊朗版圖,或出於波斯文明影響之下。
波斯文明曆來為世人所稱道,著名的東方學家季羨林先生把“波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體係”列為世界四大文化體係之一,並將其與埃及、巴比倫文化作了對比,指出埃及和巴比倫文化雖然也是非常古老而又有影響的,但是這兩種文化久已中斷,而波斯文化則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從古至今持續發展並具有世界影響的文明之一。波斯文化之所以能夠經受住曆史動亂及多次外族入侵與統治而綿延至今,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高度發達的波斯文學無疑是這一文化具有強韌生命力的顯著標誌。
自然地理環境、氣候和人口
在世界地圖上,伊朗是非常醒目的,其麵積164.5萬平方公裏,相當於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比利時和荷蘭六國麵積的總和。它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麵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連,南麵瀕臨波斯灣和阿曼灣。它是一個高原與山地相間的國家,海拔在900~1500米,山地約占國土麵積的50%以上。北部有綿延不斷高聳入雲的厄爾布士山脈,主峰達馬達德峰海拔5671米,為伊朗最高峰。西部和西南部有層巒起伏的紮格羅斯山脈,東部是幹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中部山脈主要有德黑蘭和大不裏士之間的加費蘭庫赫山、卡尚南部的克爾科斯山、亞茲德的什爾庫赫山等。北部裏海和南部波斯灣、阿曼灣沿岸一帶為衝積平原。主要河流有卡隆河(伊朗第一大河)、塞菲德路德河、卡爾裏河等七大內河。裏海是世界最大的鹹水湖,屬於伊朗沿岸的海域,約占裏海總麵積的36%。最大的盆地為雷紮耶湖盆地,麵積約5000平方公裏,為伊朗第一大湖。伊朗中央高原及其邊緣山地和南部沿海一帶為亞熱帶幹燥氣候,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卡維爾沙漠、魯特沙漠地帶則低於100毫米,為全國降水量最少的山區。北部和南部山地為亞熱帶半幹燥氣候,而波斯灣和阿曼灣沿岸則屬於熱帶幹燥氣候。裏海沿岸和厄爾布士山脈北坡一帶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為全國降水量最高的地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伊朗冬季全境降水較多,而夏季則雨量少,異常幹燥,屬地中海式氣候。夏季除裏海沿岸一帶以外,絕大部分地區得不到海洋氣候的調劑,氣候幹燥炎熱,平均溫度在28℃,有的地區則更高,而冬季伊朗大部分地區處在西伯利亞寒流的影響之下,常常大雪紛飛,北風凜冽,寒氣襲人。這種夏季酷熱,冬天寒冷的氣候屬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加之地處中東幹旱地區,水資源具有生命攸關的重要意義,至今伊朗許多農村和居民點的名字都同“水”字聯係在一起。目前,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森林是伊朗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天然資源,麵積達1800萬公頃。伊朗水產豐富,魚子醬舉世聞名。每年平均利用雨雪的水量達4000億立方米。由於南北東西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差異,這裏一年四季呈現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人們冬季在波斯灣暖水中遊泳,在西部和北部則可進行滑雪運動,而在裏海南部卻可觀賞到山頂的白雪,山腰的黃葉和山腳下的綠茵,景色奇妙,美不勝收。
現有人口7500萬,其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庫爾德人占5%,其餘為土庫曼人和阿拉伯人,等等。居民中98.5%信奉伊斯蘭教,其中什葉派穆斯林占總人數的94%,遜尼派為5%,基督教徒占0.5%,猶太教徒占0.3%,瑣羅亞斯德教徒占0.1%,信奉其他宗教者占0.1%。官方語言為波斯語,伊斯蘭教為國教。1935年3月21日改波斯國名為伊朗。目前全國劃分為30個省:德黑蘭、中央、吉蘭、馬讚德蘭、東阿塞拜疆、西阿塞拜疆、克爾曼沙汗、胡澤斯坦、法爾斯、克爾曼、霍拉桑、伊斯法罕、錫斯坦—俾路支斯坦、庫爾德斯坦、哈馬丹、恰哈馬哈勒-巴赫蒂亞裏、洛雷斯坦、伊拉姆、博韋艾哈邁德—科吉盧耶、布什爾、讚詹、塞姆南、亞茲德、霍爾木茲甘、阿爾達比勒、加茲溫、庫姆,195個縣,500個區,1581個鄉。
波斯古文明之起源
伊朗有記載的曆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史稱“波斯”,我國漢史稱“安息”。公元前2000年末葉,外來部落從中亞草原遷至伊朗高原西南部的法爾斯地區,有4個遊牧部落和6個農耕部落。他們與當地居民混合雜居,形成了“雅利安人”,他們的國家即“雅利安人的國家”。目前大部分伊朗學專家學者均認為“伊朗”國名即由“雅利安人國家”演變而來。筆者在伊朗留學期間居住的光明廣場花園街,途徑的地方愛麗耀山(波斯語稱為“雅利安人的家園”),就是一個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