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守望與思索(4)(1 / 3)

“衣服隻是我們最表麵的一層薄薄的角質,凡夫俗子的煩惱。”在洗盡鉛華,回歸內心後,我時常咀嚼著梭羅的這句話。是的,一個人的氣度與內涵,不是樸素的衣服可以遮蔽的;而一個人的粗鄙與膚淺,也不是華麗的衣服可以掩飾的。倘若一個人心無旁鶩地為自己看準的目標而努力時,他是無暇在衣服這類表麵的事物上花費心思的。一個有信念的人,內心一定是充實的。他甘願過一種儉樸、誠實的生活,以期到達理想的彼岸。就像那通過苦行修道,以求取得神諭和真經的苦行僧。我想,這也是追錄人生真諦的必要途徑。

至於飲食,誰也不否認這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對於我們的身體來說,有足夠的飲食保證,才能保持我們體內的熱量。但是,如果我們一味地追求美味佳肴,以滿足味蕾的享受,那我們豈不成了欲望的奴隸?倘若我們對此不加節製,沉緬其中,那麼,它必消磨掉我們堅強的意誌,使我們變得渾噩、墮落。克製外在的感官享受,內心便會積蓄能量,從而產生旺盛的精力,使智慧在頭腦裏生長。而在精神生活上,執著地堅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那麼我們的靈魂必將變得獨立而高貴。

大凡追求個人價值和精神境界的人對此都會深有體會。梭羅在《瓦爾登湖》中也有過精妙的闡述,他說:“大多數奢侈品,以及許多所謂的生活舒適,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對人類進步大有妨礙。就奢侈和舒適來說,最明智的人甚至比窮人生活得更簡單、更樸素。古代的哲學家,外部生活比誰都貧窮,內心卻比誰都富有。”一個甘居於貧窮的環境中,為內心的信念苦苦求索的人,更容易接近生命的內核,成就非凡的事業。當代許多作家如果不是到俄羅斯的圖拉拜謁托爾斯泰時親眼所見,誰會相信《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幾部名垂後世的不朽之作竟是在一間隻有十來平方米、陳設簡陋到僅有一張木桌、一把木椅、一隻小茶幾、一張單人床的小屋子裏寫成的。

多年以來,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渴望自然、純樸的生活。此刻,夕陽的餘暉透過茂盛的石榴樹枝葉斜斜地照進來,溫暖而恬靜,我忽然有了感動,倘若我像梭羅那樣,拋卻俗世的一切羈絆,在這石榴園附近依照自己的喜好,建造一所簡單的木屋住下來,在木屋前開墾一片土地,自種自吃,那我的生命將會如同這茂盛的石榴樹,煥發出無窮的活力。這樣,我便可以在清晨的鳥鳴聲裏醒來,神清氣爽地走出木屋,靜靜地注視著紅彤彤的太陽從東方升起,從容不迫地迎接嶄新的一天;在每一天裏,我侍弄木屋前的莊稼和菜畦,幹活累了,就躺在石榴園旁的沙地上看雲卷雲舒,思考一些曾在塵囂中無暇思考的生命本質問題;在勞作之餘,我可以走進鄰近園藝人的生活中去,與他們一起呼吸最芬芳的泥土氣息,傾聽最生動的植物生長的聲音,觀賞最明澈的天空,讓綠樹、清風、鳥鳴、流雲環繞,做自己最喜歡的事——讀書和寫作。

追求幸福,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人的一種本能。人們在為衣食住行而奔波的途中,一定也在不斷思考著幸福的涵義。許多人也許會認為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得到了華麗的衣服、美味的食品、寬敞的住宅、豪華的轎車,就追求到了幸福。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在現實生活中,奢侈的物質享受往往會滋生更多的煩惱。身陷狹窄的物質空間,靈魂便喪失了自由,詩意的幸福更是無從談起。

關於幸福,我極其推崇叔本華的闡述,他說:“心靈的寧靜,是人類幸福的根基”。這句話,時常讓我聯想到分娩過後的母親,安靜地注視著懷裏的嬰兒時的情景。那種源於內心的充實和滿足,讓她獲得了心靈的安寧。

多年後的今天,當我每次置身於德黑蘭,走進花園街這片僻靜的石榴園,便久久不願離去。我的內心充滿了神聖的安寧,我的思想自由地飄升到高遠的雲天。

德黑蘭市區看環境汙染

德黑蘭最讓人驚喜的地方,是街道邊潺潺的小溪流水。水質清純,水流湍急,從不遠處的雪山流下來,而德黑蘭又在斜坡上,因此等於是喧騰的山溪。在鬧市中見到山溪終究稀罕,眺望德黑蘭北部,達馬萬德山直插雲天,一座城市,有名山相襯,有潺流相伴,也真可以說得天獨厚了。然而,就在這清澈潺潺的流水旁出現了德黑蘭最大的遺憾,那就是伊朗德黑蘭革命大街廣場交通混亂和嚴重的環境汙染。車多、搶道、擁擠、相撞,習以為常,到處都充溢著濃烈的廢氣和難以忍受的汙染。車流中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出租車,奇怪的是伊朗所有的出租車無任何限定,可以大大超載,司機邊上的那個座位,隻有一個位置卻擁擠著兩個胖男人或一男一女兩個青年人,後邊一排3人座可以任意在膝蓋上抱上兩個十二三歲的少年。一位客居伊朗多年的留學生伊斯馬儀告訴我說,這種現象在德黑蘭很正常,他本人有一次在從德黑蘭大學乘車返回駐地時,途經自由紀念塔附近,迎麵走來四個年青美貌的女子,她們相互之間竊竊私語說:“請你們坐後排,讓我和那個老外擠上,好嗎?”相爭之中,一個貌美身高的女子來到他身旁“坐懷不亂”,反而搞得他不好意思。汽車尾部排出濃烈的廢氣和西南部煉油化工廠排出的濃煙遙相呼應,使得德黑蘭上空濃煙蔽日,愁雲慘霧,達馬萬德山煙霧繚繞,尤其在冬季或夏季更是如此,為了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德黑蘭市政府有時不得已隻好給中小學生放2~3天的假。德黑蘭的交通混亂和環境汙染曆來相當嚴重。由於無戶籍管理,所以其他省份的市民可以隨時到德黑蘭居住、打工或尋找職業。作為一個西亞大國——伊朗,20世紀80年代人口為5500萬(1989年11月官方統計數),現有人口約7500萬,而德黑蘭卻占近1/6(1000萬),本來已經不少,但人們大都不喜歡高層建築,因此整個城市麵積分散,環山而居,幾乎是北京的2倍,誰也離不開車,市民早已怨聲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