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漫步在紮因達魯德河畔,舉目遙望,伊斯法罕恰像一顆晶瑩剔透的鑽石,每個不同的切麵都射出奪目的絢麗光芒。數以千計的名勝古跡,如同一顆顆曆盡滄桑的化石,又好似一首首卷幅浩繁的詩篇,生動地詮釋著它的曆史和傳奇。事實上,地處紮格羅斯山脈腳下的伊斯法罕始建於波斯阿克美列斯王朝,在波斯薩珊王朝時成為主要的城市之一,曾經是伊朗伊斯蘭曆史上最偉大的王朝——薩法維王朝的首都。聞聽人們對這座古城的讚美——“伊斯法罕半天下”時不由使人想起中國人引以自豪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其珍愛之情可見一斑。伊斯法罕現為伊斯法罕省的省會,城市名在波斯語中意為“軍隊駐紮的地方”。
642年,這座城市為阿拉伯人所占領,10世紀波斯統治時期極為繁盛。1388年遭到帖木兒帝國的攻擊而破壞。1598年,薩法維王朝時期,波斯國王阿拔斯大帝定都於此,築起了壯麗的宮殿及清真寺。1721年,遭阿富汗族攻擊而衰微,直到巴列維王朝時,才漸漸有所恢複。這座在薩珊王朝(224~651年)時就已聞名的城市,至17世紀薩法維王朝時盛極一時,人口約60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座文化古城之一。
伊斯法罕城市的心髒是伊瑪目廣場,一個四周環繞著古老清真寺與王宮、集市的美麗大院。那些金碧輝煌的穹頂建築宛如《天方夜譚》的現實版,在藍天映襯下超然屹立著。
伊斯法罕市海拔1570米,蔚藍的天空之下是遠處紫羅蘭色的山巒。山上積雪融化的冰水彙合形成了長達360公裏的紮因達魯德河。河水由東到西穿過城市時是那麼平和寧靜,甚至有時在河畔行走時竟察覺不到一絲波紋。這是伊斯法罕人的母親河,沿河良田萬畝,自古就生機勃勃,孕育出了令世人讚歎的輝煌文化。穿梭在伊斯法罕的大街小巷,看各種手藝人低頭打造著種種掛盤、銅器與日用茶炊,恍然如回到了幾個世紀以前的光景。
集市外的街道上孩子們歡呼雀躍,人們閑坐在河堤旁野餐、聊天。紮因達魯德河緩緩流淌著。漫步在河畔,恍惚進入了一個牧歌般的都市。河水穿過伊朗最古老的謝赫裏斯坦橋,當地人所偏愛的“三十三孔橋”,兼作水壩的哈珠橋,連接皇家庭院的居易橋,穿過伊斯法罕人自己都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橋,靜靜地流淌著。
這些橋都是古代建築傑作,長度從100米到300米不等,且功用多有不同。這些巨大的工程和獨具匠心的設計也隻有手藝精湛的波斯設計師才可以這樣完美地完成。
位於恰哈爾·巴格的林蔭大道是一條貫穿全城南北的大道,將城市分為東西兩部分。長達5公裏、寬47米的“四花園”大街是伊斯法罕市最繁榮的街。沿路有四排參天大樹,兩兩對稱地排列著建築物和花園,有些花園的麵積甚至大到4萬~8萬平方米。林蔭道的兩邊還有用石子砌的人行道,一些地段裝飾有花壇和人工瀑布。當年薩法維王朝的宮殿位於道旁,現在是星羅棋布的店鋪和民宅。
位於市中心的伊瑪目廣場(伊斯蘭革命前一直被稱為伊斯法罕皇家廣場)與林蔭道相連,廣場總麵積為8萬多平方米,相當於莫斯科紅場的一倍。廣場建於1612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廣場的池水噴泉令人賞心悅目,月夜時分,正是“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景象。這裏曾是薩法維王朝首都的心髒,它的四周是兩層樓高的連環拱廊騎樓。如今,這個昔日賽馬、練兵、遊戲比賽的場地,已成為遊人必至的景點。裏麵的商鋪一家接著一家,陳列著傳統的波斯手工藝品——銅器、繪畫、首飾、陶器、木器等,琳琅滿目,不勝枚舉。
1597年,薩法維王朝國王阿拔斯一世決定遷都波斯古城伊斯法罕。當時該城已是一個大城市了,阿拔斯重修古城的目的是要將伊斯法罕變成一座富麗堂皇、精美雅致的名城,以永久昭示其統治的輝煌業績,其中最著名的革新便是皇家廣場。
廣場的北麵是無與倫比的伊瑪目清真寺(原來叫“國王清真寺”),是伊朗清真寺建築中的精品,走進它的巨大庭院,四周矗立的是四座宏偉的禮拜大殿,正門的大殿有兩座超過40米高的宣禮塔相伴,而西麵的大殿則有48米的宣禮塔。整個清真寺建築以深藍色為基調,以跨度極大的渾圓穹頂為主體結構。建築物還飾以藍色、金色和白色的花卉圖案。
廣場南麵是皇家商隊旅舍和大巴紮(市場),巴紮是蓋有拱頂,由無數街巷組成的大迷宮,也是17世紀中東最大的商業中心,裏麵劃分為專賣某一類商品或製作某一類物品的行業專區。西麵的中端是國王朝政的宮殿,有六層樓,其中以第三層最為壯觀,最高層是音樂廳,為了音響效果,它的牆四周修飾了許多碗狀或長頸瓶狀的壁龕。宮殿裏不乏精美的壁畫和釉磚鑲嵌等細工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