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形之下,漫步伊斯法罕街頭,感覺更像是在我國曆史文化名城西安信步,城市以白色、淺黃和淡綠為主色調,帶有古波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特點的眾多古老建築營造出另外一種幽雅散淡的氛圍。數以千計的名勝古跡,使人仿佛置身於藝術的殿堂。無論是在紮揚德河畔的絲綢要塞、薩法維王宮,還是阿巴斯當年檢閱軍隊和觀看馬球比賽的皇家廣場,以及比比皆是的波斯古代建築群,無時無刻不在向你訴說著前塵往事。由於波斯古代的許多重大曆史事件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因此伊斯法罕俗有“世界之半”的美稱。
德黑蘭現代化建築與傳統文化的淵源
德黑蘭尊重曆史文化,總是非常執著地刻意地在曆史與創新之間找到某些聯結點。在德黑蘭北部山上的傑姆希德公園鳥瞰整個城市,一切盡收眼底,從花園別墅到二三十層的摩天大樓,從寬闊的綠樹成蔭的柏油路到最新式的小轎車,政府機關、外國使館、現代企業、各類精品商店、星級賓館、富豪住宅都建在這裏。其中最醒目的建築標誌是潔白的“國王紀念塔(即自由紀念塔)”,融古波斯和現代歐美建築風格於一體。廣場中央是噴泉,四周綠樹環繞,鮮花吐豔,可容納數十萬人聚會和舉行閱兵儀式。然而,這座現代化的立體大建築在許多方麵似乎仍然強調著它與伊朗傳統文化的淵源。紀念塔於1971年為紀念伊朗帝王2500年紀念周年而建,體現了薩珊王朝與伊斯蘭建築藝術風格的特點,這其中似乎包含著一些能讓人們心領神會的感悟。
德黑蘭也是伊朗最大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工業製造業的產值占全國的一半,有紡織、榨糖、卷煙、皮革、食品、機械、煉油、水泥、陶瓷和軍火工業。
西部和南部都是工業區,煙囪林立,濃煙蔽日,其中包括巨型的煉油廠、化工廠、發電廠和汽車裝配廠等。市區周圍還集中了全國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中心、新聞出版機構、文化藝術團體。位於市中心的伊朗國家博物館,向人們展示了波斯幾千年的文明和文化發展的曆史軌跡。珍藏曆代國王所收國寶的珠寶博物館隸屬於國家中央銀行,建於地下,以2米厚的鋼筋水泥和合金材料澆灌牆壁,寶物封鎖在防彈玻璃櫃內,有電子監視係統監測。世界上最大的琢磨鑽石之一“光海”,就收藏在這裏。它重182克拉,晶瑩透明,光芒萬道,原產印度,與“光山”是一對“姐妹”。1739年成為波斯國王納狄爾征伐印度的戰利品,後來“光山”流落英國。這對“姐妹”,兩次在公開場合顯露。1902年伊朗國王訪英時,將“光海”綴在精製的羔皮帽上,1937年英王喬治六世為皇後加冕時,將“光山”綴在皇後冠上。館內還收藏有一顆37公斤重的純金地球儀,上麵鑲嵌4.4萬多顆紅鑽石、紅綠鑽石用來標明國名、地名。三頂以紅鑽石、紅綠鑽石、珍珠、黃金製成的王冠,其中一頂因為太重,以至沒有一個國王真正戴過,隻是在加冕時,當國王登上王座時,才輕輕懸套在國王頭頂。國王離座,王冠隨著懸索掛起收回。象征伊朗過去王權的“孔雀寶座”,全用黃金、鑽石、寶石製成,是國王坐朝聽政的禦座。穆罕默德·禮薩國王加冕時,猶太教派敬贈了一塊20公斤重的雕花金板,板上文字都是用鑽石“撰寫”的。
在德黑蘭西郊建有世界一流設備的體育場,可容納10萬觀眾,盛大的第七屆亞運會曾在此舉行。而“加紮裏電影城”仿造城市景觀,再現了德黑蘭昔日百餘年建築、街道、廣場和名勝的曆史風貌。德黑蘭市內有1300多座清真寺,最著名的是伊瑪姆清真寺,它原為皇家清真寺,始建於1809年愷加法塔赫阿裏國王統治時期。環形拱廊飾以19世紀風行的精美彩釉,鍍金的彎頂閃爍著多彩的光輝。宣禮之聲彼此應和,莊嚴肅穆,使過去與現在、曆史與未來在這裏緊密地相聯。
伊斯法罕和德黑蘭之間的差異源於不同的曆史經曆。伊斯法罕位於伊朗中部,德黑蘭以南400多公裏的盆地邊緣,城區跨紮揚德河兩岸,建城曆史長達2500年,曾是東西方貿易的集散地,“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要地。曆史上曾先後被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和阿富汗人占領。11~12世紀,在突厥塞爾柱王朝統治時期,始為國都。16世紀末~18世紀初,再次為薩法維王朝都城,在阿拔斯一世時被建成當時世界上繁華的都市之一,其都城曆史遠遠早於德黑蘭。
伊斯法罕的波斯情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材料,在世界最受旅遊者喜愛的城市中,伊斯法罕遠遠超過德黑蘭。伊斯法罕素有“世界之半”之美譽,她數以千計的名勝古跡和古樸典雅的波斯情調,成為吸引各國遊客流連忘返的“品牌”。目前伊斯法罕伊瑪姆廣場及其周圍的古建築群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9年)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1989年,伊斯法罕已與我國曆史文化名城西安結為友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