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守望與思索(1)(2 / 3)

在伊朗,天空和大地永遠在目光的盡頭相逢,呈現一種真正的博大和蒼涼。因此,就自然景觀而言,我很喜歡伊朗。她最大的優點就是不單調,既不是永遠的荒涼大漠,也不是永遠的綠草如茵,而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變化多端,豐富之極。雪山在遠處銀亮得聖潔,近處一片駝黃,山坡的植被毛茸茸地展示出一個深秋,而一排排林木也呈現其他顏色,全都以差不多的調子嗬著、托著、襯著、哄著、護著。也許是怕單調吧,有時來一排十餘公裏的白楊柳和鬆柏,像油畫家用細韌的筆鋒畫出的痕跡;有時則稍稍加一點淡素或酒紅,成片成片地融入駝黃的總色譜,一點也不跳耀刺眼。一道雪山泉水在林下橫過,先是泛著銀白的天光,很快又消失於原野,不見蹤影。這裏的地貌南北都與海相連,境內多變的氣候、複雜的地形、豐富的礦產和美麗如畫的自然景觀,令人流連忘返。而坐落在伊朗北部達馬萬德山腳下的德黑蘭,更以“潔淨之城”“暖城”而著稱。

伊朗的首都因《德黑蘭宣言》而名聞世界

今天的德黑蘭作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各方麵發展已大大領先於伊斯法罕,但作為首都還是近二百多年的事。人們通常稱德黑蘭是“西亞文明古國伊朗的新首都”。在公元9世紀時,這裏還是隱蔽在梧桐林中的小村莊,在四個世紀後才日漸興旺,直到1795年,愷加王朝時期才把這裏定為首都。19世紀初,德黑蘭隻有12萬人,1939年50多萬人。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此聚會,發表了著名的聯合反擊德日法西斯的《德黑蘭宣言》,德黑蘭從此名聞世界。20世紀60年代以後,其人口由200萬增長到450萬。由於石油財富劇增,僅1976年原油產量即達1.9億噸,占中東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伊朗一躍成為當時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到1977年人均收入已達2200美元。這一切都為這座新首都的發展創造了良機。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這座城市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成為一座規模龐大、繁華熱鬧的大都市。目前,它不僅是伊朗的最大城市,也是中東地區和西亞的最大城市,人口達1100萬。

城市範圍包括北側的泰裏什和南側的勒伊等衛星城,它們首尾相接,連成一片。整個城市建在一個山坡上,南部多為古老的伊斯蘭建築和一般市民居住區,至今這裏的許多市場仍保留著古代波斯的風貌;北部則為現代化建築和中上層人士居住區,美麗的鮮花和噴泉,把整個城市裝扮得清新、秀麗。

德黑蘭的俗與伊斯法罕的雅

由於波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共同哺育,德黑蘭和伊斯法罕有著諸多共同之處;但不同的曆史經曆又使兩個城市存在一些不同的風貌和差異。就其自然地理風光而言,德黑蘭意為“暖城”,地處厄爾布爾士山麓,向南延伸便是一片廣袤的綠洲,終年白雪皚皚的達馬萬德峰高5671米,聳立在它的東北方向80餘公裏處,構成一道巍峨壯麗的景觀。伊斯法罕坐落在伊朗中部,位於紮格羅斯山脈下,依山傍水,在陽光和藍天白雲的輝映下,一處處金頂飛簷的清真寺更是熠熠生輝,紮揚德河緩緩流經全城,給城市帶來無比的清新和勃勃生機。以具有標誌意義的廣場而言,德黑蘭的“國王紀念塔”(今自由廣場)體現了令人肅然起敬的凝重與威嚴,而伊斯法罕的皇家廣場(今伊瑪姆廣場)則煥發出讓人浮想聯翩的雍容與典雅。這一特點在兩個城市的整體風貌中也得到了體現。

初到德黑蘭時,城市的環境汙染和建築對人們的視覺形成了巨大衝擊。這些建築高大、堅實、宏偉,笨拙中透出凜然,最具代表性的當屬以德黑蘭自由廣場紀念塔、外交部和自由飯店為代表的獨具風格的大型建築。站在這些建築物麵前,仰望滾滾煙霧繞樓而過,你會深切體會到德黑蘭是一個讓人心疼、讓人感動,卻又讓人很麻木、很無奈的城市。你曾經十分向往她,對她充滿了無窮無盡的神秘感。就像一個男孩偷偷暗戀著一個姑娘一樣,每天每夜都生活在戀愛的激情中。後來,當你久居伊朗,就會發現德黑蘭並不是你夢想中的戀愛對象,突然間卻又迷失了方向。德黑蘭有時候甚至會給人一種風霜感,飄忽不定。德黑蘭的高傲,有時讓人隻能見到遙遠的神秘和深不可測。或許是與東方、西方世界的靠近,雖飄忽不定,但重新崛起的力量從未消失過。德黑蘭更是一個全動感的城市,在德黑蘭,生命的經曆完全與信仰有關。德黑蘭俗,真正的俗,不過德黑蘭俗得坦坦蕩蕩,不像別的城市,俗得藏頭縮尾,一臉小家子氣。德黑蘭是出硬骨頭的地方,像霍梅尼、哈梅內伊、內賈德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