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自序:情緣德黑蘭(3 / 3)

伊朗有著不幸的曆史,正因如此,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在她的身上重新崛起的力量從未消失過。因此,我們如此神往德黑蘭,是為了感受她豐厚的波斯伊斯蘭文化和現代化氣息,這樣的都市,出現偉大時,一定氣宇軒昂;蒙受災難時,一定眾誌成城、悲情漫漫;處於改革與開放階段時,一定步履艱難;山雨欲來風滿樓時,則樹欲靜而風不止。她本身沒有太強的主調,但她卻充滿了重新崛起的力量!

文化與經濟、文學與藝術、學問與知識,當我獨自把這些概念推溯到它們的初衷,當我苦苦詢問著它們的原初義時,“文”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是個象形字,表示的是一個身有花紋袒胸而立之人,本義是紋理。《說文解字》解釋為“錯畫也”,即各色交錯的紋理。後世引申為文物典籍、禮樂製度、文德教化,等等。“化”則是個會意字,出現稍晚,本義是教化。《說文解字》解釋為“教行也”,即通過教育改變人們的言行。“化”字從“人”從“匕”,《說文解字》曰:“匕,變也,從倒人。”可以看出,“化”由一正一倒的兩個人組成,要使兩人和諧融洽,相順而不悖,就需要遷善、感化和教化。後世引申為改易、變化、生成,等等。

我為的自己理解而激動,讓自己的真誠升華成信仰,讓自己的行為采取多斯達尼的形式——我為自己獲得的這一切激動不已。

我下定了這最終的決心。用我以前憑預感找到的詞彙來說,我踏上了我的終旅。不會再有更具意義的奮鬥,不會再有更好的契機。我的民族把具有宗教意味的決定叫做“舉意”或者“舉乜帖”。我舉意,這是最初的也是最終的乜帖:“你應當奉你的創造主的名義而宣讀,他曾用血塊創造人。你應當宣讀,你的主是最尊嚴的,他曾教人用筆寫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古蘭經》第96章1~5節)。做一支穆斯林學者的筆,寫一部心靈史、信仰史和人格史。

我還記得九年前的春夏之交,當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乘飛機前往伊朗首都德黑蘭訪學時,曾寫過“高飛始覺瀛寰闊,遠去方知故裏親”。過了這麼多年,隨著我去過的地方愈來愈多,這種對伊朗的依戀也愈趨強烈。當我回首想起在這座素有“潔淨之城”“暖城”之稱的西亞大都市度過的988個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淚水情不自禁地從腮邊滑落。近年來,我又多次應邀到伊朗訪學和參加學術會議,親眼目睹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也見證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長過程中的風風雨雨。

我想,一個人,一個民族,不能匍匐爬行,更不能跪著求生。隻有站起來,昂首挺胸地站起來,才能感受到人的尊嚴,民族的尊嚴,才能發揮創造力。我相信,懷有這種感情的絕不止我一個人,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發展的人們,一定也都懷有同樣的感情。

今天麵對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技術網絡化的挑戰,如何促使中伊友好合作關係持續穩步發展、如何發揮絲綢之路與兩國曆史文化聯係的優勢,是擺在我們麵前的現實問題。

就當前中伊友好關係來看,我認為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經濟合作基礎上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加強文化交流是建立全麵合作夥伴關係、促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與友誼的重要環節。今天全球化和信息化打破了文化在時空上的限製,文化已成為謀求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這就需要兩國政府和民間更多的學術性交流及在科技創新能力上的合作。研究主題要多樣化,如兩國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不同文化交流關係,等等,在過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就需要進一步研究。這樣就可以縮小兩國因科技創新體製的不同和學者立場以及觀點的差異而造成的雙方觀念的差異,也可以解決因社會意識形態、交流時間和深度不足而造成的對兩國當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相互認識和理解的膚淺問題,我想這也是加強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最關鍵的因素。同時,地區研究如中國學和伊朗學,以及雙邊關係問題都是兩國學術界應該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角度加以研究。

因此,在展望21世紀中伊關係時,除去人們所特別關注的經濟關係和政治關係外,如果更多地關注彼此間的文化關係,在現代多元化發展中開展更加廣泛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我想中伊關係將會步入一個輝煌的時期。

在此,我作為一名中國穆斯林學者,虔誠地祝願伊朗早日走上繁榮富強!更祝願中伊兩國通過多層次的合作與交流,以增進兩國人民業已存在的傳統友誼。無論我走到天涯海角,我將永遠祝福您,偉大的伊朗——國富民安,繁榮昌盛!係念在心上的伊朗親朋好友們珍惜這段不平凡的生活。

是為序!

穆薩·王鋒

2008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