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計劃行之有效,楊嗣昌把他的戰略設想說得相當詳細,甚至具體到如何在各地募集糧餉。

各地的親王和豪紳不僅生活奢侈,樹大根深,還吝嗇到了極點。朝廷要到他們頭上,他們非單不肯拔一根毛,甚至還耍賴哭窮。

楊嗣昌任兵部尚書後,一心想快點立功來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玩了命地催促各地將領剿滅高迎祥餘部,順勢再拿下二代闖王李自成。

明軍對李自成窮追猛打。李自成抵擋不住,一路潰逃,又在潼關被孫傳庭伏擊,被打得隻帶十八人逃進了陝西的商洛山,幾乎全軍覆沒。

隻是,局麵上開了個好頭之後便難以繼續了。楊嗣昌的想法雖好,但可行性卻值得懷疑。民眾裏有錢的不肯掏錢,肯掏錢的又沒錢,朝廷即便加征賦稅也很難收夠支撐戰略的銀兩。

招安比打仗省錢。而各地的農民軍看見官兵來勢洶洶,也樂意請求歸降,其中就包括燒了鳳陽的張獻忠。不過,這隻是他們避開鋒芒、積蓄實力的策略。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再次大舉入侵,猶豫不決的崇禎皇帝隻好拆東牆補西牆,把孫傳庭、祖大壽等名將從各個戰線上調來回防。

光是農民軍,明廷就已經應付不過來了,更別提之前的強敵皇太極還一直在騷擾遼東。麵對內外交困的局麵,楊嗣昌委婉地建議暫時和滿清議和,先想辦法把農民軍給滅了再說。

說來有些難以置信,大臣們認為和外族議和是“不忠不孝”的行為,誰露出提議的苗頭就會受到猛烈的道德攻擊,連崇禎皇帝也礙於麵子,不敢和大臣們挑明自己有議和的念頭。和皇太極議和的提案就這樣還沒提出就已經擱淺了。

既然不能議和,那就隻能開打。這一戰,清軍繞過遼東,從河北進入明朝腹地,在山西、京畿等地劫掠、蹂躪,最遠甚至打到山東,俘虜了當地的德王朱由樞。

雖然明軍的將領無法直接趕跑皇太極,但要逼退清軍的入侵卻綽綽有餘。然而不幸的是,名將盧象昇在前線意外身亡,從陝西來援的孫傳庭也被卷入內鬥下獄論罪。這兩員名將的退場給明朝埋下了不小的隱患。

孫傳庭的下獄,實際上是一場源於內鬥的冤案,更印證了崇禎皇帝的昏庸。看到朝廷再吃敗仗,張獻忠覺得再度造反的時機已經到來,而西北一帶的農民軍也蠢蠢欲動了。

崇禎十二年(1639年),經過充分的養精蓄銳,張獻忠再次揭竿而起,中原之地兵亂再起。

而李自成也衝出深山,帶領人馬殺到河南與張獻忠遙相呼應,許多百姓前來投靠農民軍,曾經隻剩十八騎的闖王重整旗鼓。

這時候的崇禎朝廷真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此之前,明朝剛被皇太極打得損兵折將,崇禎皇帝又因為打了敗仗清理了一批將領,朝廷麵對農民軍的猛烈反撲可謂千難萬難。

盡管楊嗣昌“四麵張網”的計劃不了了之,但他畢竟比一般的大臣更有責任心,仍然被崇禎皇帝寄予厚望。楊嗣昌臨走時,崇禎皇帝親自為他設宴餞行,在席上贈詩一首,並賜予他尚方寶劍。

上任之後,楊嗣昌又拿出了剛到兵部做事時的幹勁,玩了命地籌備戰事,同時獎勵三軍,敦促大將左良玉盡快討賊。

隻不過,左良玉一部雖然戰力不弱卻擁兵自重,手下全是軍紀極差的惡兵。雖然張獻忠一上來就被左良玉打得大敗,但隨後,明軍的驕兵悍將們便不肯出力,競相內訌,任憑楊嗣昌怎麼催促也不肯再動。

其實,明軍內部像左良玉這樣的將領相當常見,而像盧象昇、孫傳庭那樣的敬業模範才是少數。楊嗣昌拚盡全力也無法對張獻忠形成有效打擊。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攻陷襄陽,殺害了當地的皇親襄王。絕望之下,楊嗣昌在前線引咎自殺。

崇禎皇帝雖然多疑,但對楊嗣昌卻始終保持著高度的信任。楊嗣昌雖然忠心耿耿,但是他的各種提案往往流產、失敗,對局勢惡化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