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裏,明末政府無能,民不聊生。但其實,這並不是晚明社會的全部。在明朝末年,有一位中文名叫曾德昭的葡萄牙傳道士來到中國,他看到的卻是一個城市繁榮、商業高度發達的東方社會。

崇禎統治中期,曾德昭將自己在中國的見聞寫成了《大中國誌》,談到了很多他所認為的中國利弊。在曾德昭看來,中國不但曆史文化悠久,而且商業繁榮,江南地區裝飾精美的商船絡繹不絕,在南京河上一個時辰就能看到三百艘商船,堪稱奇跡。

在曾德昭看來,統治這個龐大帝國的崇禎皇帝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勤政君主,他特別提到,崇禎皇帝有“聖潔”之名,有著樸素節約、不好女色的優秀品格,生活作風相當完美。

不過,說到當時的朝政,卻又是另一番光景了。崇禎年間最著名的首輔溫體仁屍位素餐,幾乎沒有任何富有建設性的決策,遇事隻知道迎合上意,完全發揮不了匡正政治方向的職責。

崇禎十一年(1638年),賦閑在家的溫體仁患病去世。崇禎皇帝得知消息後萬分悲痛,親自把他的諡號定為“文忠”。這諡號和宋朝的文豪蘇軾、歐陽修的諡號相同,分量很重,在明朝能得到這個諡號的也隻有張居正、楊廷和等寥寥幾位名臣。

實際上,崇禎皇帝這麼做也有他的考量。執政以來,崇禎皇帝收到來自大臣們的無數建議,但是內容及其落點卻出奇地一致:內閣奸佞當政會壞事,應該用我們這些清廉正直的忠臣。

朝堂中許多清流人士的發言往往脫離實際,隻會引經據典,大談道德,這讓對國事的惡化日夜憂慮的崇禎皇帝頗為惱火。

所以在獨斷專行的崇禎皇帝看來,溫體仁不需要有太多的想法和建樹,能夠代表皇帝的意誌就夠了,能在大事上操盤的終究還是崇禎皇帝本人。

可是,崇禎皇帝雖有一些小手腕卻缺乏氣量,在大事上又偏執多疑且不夠冷靜,事情一旦辦壞就會把責任盡數推到下屬的頭上。肯為崇禎皇帝辦事的大臣往往一個比一個倒黴。

己巳之變後,明朝一直被農民軍搞得焦頭爛額,無暇顧及收複遼東的事情。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順勢在遼東即位稱帝,定國號為大清,同年下令對朝鮮出兵。

雖然朝鮮顧念明朝的恩情,一直不肯向女真人臣服,還曾經支援過在薩爾滸作戰的明軍,但這時的明朝已經沒有餘力援助朝鮮,隻能眼看著朝鮮被打到屈服投降。

對崇禎朝的大臣來說,眼前全是不可能完成的高難度任務,而且一旦被皇帝任用,就要承擔有一點疏忽就會被殺,替整個朝廷“背鍋”的風險。得到皇帝的賞識,簡直意味著聽到閻王說“今晚要來你家串門”。

征服朝鮮之後,皇太極順勢入侵明朝,一直打到了北京昌平一帶,明朝隻能派出兵部尚書張鳳翼領兵抗敵。張鳳翼應付不了內外交困的局麵,卻在聽說各地失守後表現得相當淡定,隻是每天堅持服食有寒毒的瀉藥“大黃”,正好趕在清兵退後毒發身亡。

崇禎朝一共十七年,卻換了十四個兵部尚書,在任上被殺或是自殺的兵部尚書就有七個。兵部尚書屬於朝廷裏的一大高危職位。

崇禎皇帝本人對此也頗為納悶——他明明在大臣做事的時候很支持他們的工作,怎麼出了事就沒人願意幹活呢?

明朝末年官員腐敗,財政崩潰,朝廷的局麵實在太糟,崇禎皇帝本人又沒有清晰的思路,形勢就這樣變得越來越壞。

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張鳳翼自殺,兵部尚書的職位空缺,崇禎皇帝讓一位他自己在登基之前就青睞有加的大臣出任兵部尚書。這位新任兵部尚書的名字叫作楊嗣昌。

和崇禎朝的大多數大臣相比,楊嗣昌顯得很有擔當,上任不久就向崇禎皇帝呈上了一整套全新的戰略計劃。總的來說,楊嗣昌的想法可以分為兩點:第一,麵對清軍與農民軍,需要先平定農民軍。

第二,關於如何剿滅農民軍,楊嗣昌提議在全國啟動“四正六隅”戰略,把全國分成四個主要戰區和六個次要戰區,各個戰區之間相互配合,布設一張“天羅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