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暫時擊退了皇太極,之後崇禎皇帝借此機會召見了袁崇煥。不料,崇禎皇帝突然下令逮捕袁崇煥,還沒脫去鎧甲的袁崇煥當場被抓住論罪。

這一抓不要緊,嚇壞了袁崇煥帶來的遼東兵。祖大壽雖然立過戰功,但在政治上卻沒什麼智慧和膽識,見到這種陣仗,居然想帶著手下的士兵自行撤退,逃回遼東老家。

祖大壽這一去就帶走了一萬五千名遼東兵,使北京城下的戰力大受折損。皇太極得知祖大壽臨陣脫逃,大為驚喜,趁機殺了個回馬槍,剛剛脫險的北京城再次陷入危機之中。

最後,還是孫承宗出主意,用袁崇煥的親筆信把祖大壽勸了回來。祖大壽看在老領導的麵子上才帶兵回援,重新聽從孫承宗的指揮。

在孫承宗的指揮下,各路援軍擊退皇太極,相繼收複了各處失地。其中祖大壽一路為了立功挽救袁崇煥,打得格外賣力,祖大壽在此戰中功居明軍諸將之首。

崇禎皇帝聽說遼東兵屢立戰功,雖然感到欣喜,心裏卻也不大是滋味。崇禎皇帝似乎沒反省自己:臨陣脫逃的祖大壽雖然責任不小,但兵將被刺激得險些叛逃,也和他本人臨陣抓將的急躁作風脫不開幹係。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崇禎皇帝決定,將關了八個多月的袁崇煥處以死刑。以袁崇煥為代表的邊關將領承擔了這次事件的全部罪責。

袁崇煥雖然有性格缺陷,但他幾次浴血奮戰的功勞和身先士卒的勇氣毋庸置疑。然而,這樣一位傳奇將領的結局居然比“梟雄將軍”毛文龍還要慘上萬倍。

最終,袁崇煥被朝廷淩遲處死。而此次後金攻打京師的事變史稱“己巳之變”。事變以來,入援的遼東將兵承受了北京軍民的怒火,而把袁崇煥押往刑場的當天,沿途的京城百姓更是咒罵一片,據說連袁崇煥身上剮下來的肉片都被百姓們買下當下酒菜了。

己巳之變集中體現了崇禎皇帝的性格缺陷。他精明勤政,沒有萬曆、天啟皇帝的“擺爛”習慣,但過於急躁又缺乏擔當,不願意承認自己忽視了袁崇煥的警告,以及對蒙古外交失控的責任,隻會把責任一股腦地推給下屬。

但即便如此,曾立下奇功的袁崇煥就非慘死不可嗎?其實,史書上還記載了一種說法,認為在袁崇煥事件的背後,有一出政治陰謀在運作。

而陰謀的主角,是一位和袁崇煥性格截然相反的大臣。袁崇煥為國拚命,不計後果;這位大臣卻憑借有針對性的逢迎本事,在朝堂上成了性格多疑的崇禎皇帝欽點的忠臣,他的名字叫溫體仁。

說到溫體仁,就必須講回崇禎皇帝提拔東林黨人,肅清逆黨的事。

話說魏忠賢死後,崇禎皇帝提拔東林黨人韓爌為首輔、錢龍錫為次輔,二人同時負責清除閹黨。錢龍錫眼裏揉不得沙子,有著東林黨人排除異己的老毛病。

雖然首輔韓爌是東林黨內老成持重的溫和派,但他卻無法阻止查出的“逆黨”越來越多。時間一長,精明多疑的崇禎皇帝也對東林黨漸漸產生了懷疑。

此外,東林黨也確實不太能團結朝廷的各方勢力。例如,當時朝廷裏有一位“官場老油條”王永光。他受過閹黨提拔,也曾因為說東林黨好話而被魏忠賢罷免。他在閹黨倒台後再次出山,卻隨著清查閹黨徹底走到了東林黨的對立麵。

就在東林黨人和真假逆黨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溫體仁敏銳地察覺到:崇禎皇帝對東林黨已經積蓄了不滿情緒,博取榮華富貴和權位的機會來了。

崇禎元年(1628年),溫體仁突然在一次朝會上彈劾東林黨大佬錢謙益受賄弄權,彈劾的內容是一樁早就結案的科場舞弊案。錢謙益在這件事上頂多有失察的責任,卻被溫體仁翻出來借題發揮。

溫體仁把錢謙益的罪責無限放大,擺明了是要小題大做。此言一出,溫體仁立刻被群情激憤的東林黨人一齊痛罵。但這樣一邊倒的局勢反倒讓崇禎皇帝覺得,與其用這些結黨的大臣,倒不如用溫體仁這種狡猾卻無黨的“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