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動人的談吐,讓情更堅愛更濃(3)(2 / 3)

另一方麵,人們心裏對主動交往有很多誤解。比如,有的人會認為“先同別人打招呼,顯得自己低賤”,“我這樣麻煩別人,人家肯定會煩的”,“他又不認識我,怎麼會幫我的忙呢?”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害人不淺的誤解,沒有任何可靠的證據能證明其正確性。但是,這些觀念卻實實在在地起著作用,阻礙了人們在交往中采取主動的方式,從而失去了很多結識別人、發展友誼的機會。

嚐試是成功的先導,這一觀點很正確。當你因為某種擔心而不敢主動同別人交往時,最好去實踐一下,用事實去證明你的擔心是多餘的。不斷的嚐試,會積累你成功的經驗,增強你的自信心,使你的人際關係狀況越來越好。

(2)不要低估任何人的價值。

這是一個年青政治家的第一次競選演說的故事。

他極想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可是當他到大禮堂時,卻發現隻有一名聽眾。他等了好一會,希望有人陸續到來,可是沒有。最後他對那名唯一的聽眾說:“你聽我說,我隻是個剛起步的政治家。你認為我應該發表這個演說還是取消算了?”

那人想了一下說:“先生,我隻是個養牛的,我隻懂牛。如果我把一車幹草送到牧場,而那裏卻隻有一頭牛,我肯定會喂這頭牛的。”

許多人跟那位年輕政治家有同一種想法。他們盼望自己有大影響力,但不懂得影響力是如何產生的。其實我們能對單獨見麵的人發揮最大影響。如果我們忽視我們日常接觸的人,不理睬他們,我們就會失去許多影響別人的大好機會。

西奧多?羅斯福說:“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際關係。”以積極期待的態度會見每一個人,預期每一次打交道都能產生積極結果。把每個人都當作重要人物看待,這樣你就絕對不會低估任何人了。

(3)把握在與人交往中“投資”的分寸。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長期以來,人們最忌諱將人際交往和交換聯係起來,認為一談交換,就很庸俗,或者褻瀆了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這種想法大可不必有。其實,我們在交往中總是在交換著某些東西,或者是物質,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人們都希望交換對於自己來說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換過程中得大於失或至少等於失。不值得的交換是沒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際交往更沒有理由去維持,不然我們就無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所以,人們的一切交往行動及一切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都是依據一定的價值尺度來衡量的。對自己值得的,或者得大於失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建立與保持;而對於自己不值得的,或者失大於得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中止這種關係。

正是交往的這種社會交換本質,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必須注意,讓別人覺得與我們的交往值得。無論怎樣親密的關係,都應該注意從物質、感情等各方麵“投資”,否則,原來親密的關係也會轉化為疏遠的關係,使我們麵臨人際交往困難。

在我們積極“投資”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要急於獲得回報。現實生活中,隻問付出,不問回報的人隻占少數,大多數人在付出後而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回報時,就會產生吃虧的感覺。

心理學家提醒我們,不要害怕吃虧。鄭板橋的“吃虧是福”的拓片為很多人所珍愛,然而真正領悟其中真意的,恐怕為數不多。實際上,許多人在交往中都是唯恐自己吃虧,甚至總期待占到一點便宜。然而,“吃虧是福”自有它的心理學依據。“吃虧”是一種明智的、積極的交往方式,在這種交往方式中,由“吃虧”所帶來的“福”,其價值遠遠超過了所吃的虧。這有兩個原因:

一方麵,人際交往中的吃虧會使自己覺得自己很大度、豪爽、有自我犧牲的精神、重感情、樂於助人等等,從而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同時,這種強化也有利於增加自信和自我接受。這些心理上的收獲,不付出是得不到的。

另一方麵,天下沒有白吃的虧。與我們交往的無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際交往中都遵循著相類似的原則。我們所給予對方的,會形成一種社會存儲,而不會消失,一切終將以某種我們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報給我們。而且,這種吃虧還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反過來將增加我們的自尊與自信。顯然,吃虧將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美好的人際交往世界。而那些喜歡占便宜的人,每占了別人一分便宜,就喪失了一分人格的尊嚴,就少了一分自信,長此以往,必將在人際交往中找不到立足之地。